时间:2012-04-06 08:49 来源:网络资源
5.商品引进与商品淘汰。
原则上,商品引进与商品淘汰应该同步实施,这是因为店铺空间有限,如果商品引进与淘汰不同步,就会打破店铺货架空间的原有格局,导致门店的商品布局与商品陈列毫无章法。有效利用货架资源的基本工具是商品陈列图(也称商品台账图),是商品管理的核心技术,是建立均衡的商品结构,实现一致性陈列,提升订货技巧,改善库存结构,淘汰滞销商品,引进新商品,分析商品销售的综合管理工具与技术。商品陈列图的制作属于空间管理技术,有成熟的应用软件,但关键是执行。如果门店不能动态维护商品台账图,软件再好也不能发挥作用。这项工作需要总部高层、信息部、商品部、营运部、门店营运等各个部门协同配合,但前提是商品引进与商品淘汰同步实施,才能产生实效。
6.总部配送与供方直送。
总部的统一配送比例在不同业态存在很大差异,大型门店直送大于配送,小型门店配送大于直送。实际上,统一配送应该更有效,但门店更愿意接受直送方式,关键原因是连锁公司的配送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门店的需求,如商品退调直送比配送更简便,供应商配送比总部配送更快捷等等。但直送比例过高会大大增加门店收货、发票单据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量,所以随着连锁规模的扩大,应该提高总部配送或转配送商品的比例。
7.商品盘点与损耗控制。
调查显示,我国零售企业的损耗率明显低于全球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企业采取“由供应商或员工补偿”的办法来处理部分损耗。如果剔除这个因素,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损耗会大于账面损耗。对此,商品盘点与损耗控制的管理思路与方法需要做相应调整:
首先,门店盘点与总部抽盘相结合的盘点方式,可以改为“总部盘点小组循环盘点”。
其次,要区分损耗与损失的差异。“不明原因的库存短缺金额”称为“损耗”, 而把已知原因的库存减少(如报废、变价)称之为“损失”。 损耗属于费用增加,损失属于毛利减少,两者性质不同,应该分清。
再次,要控制实际损失与损耗。我国一般是将“账面库存与实物盘点库存之间的差额”定义为“损耗”。差额为“负数”就是“盘损”,差额为“正数”就是“盘溢”。 从企业盈利性角度来分析,这个定义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所承担的损耗。但从损耗控制的角度来分析,损耗应该是指商品的进、销、存全过程所发生的一切损失。当前,对损失与损耗、实物损耗与价值损耗、自我承担的损耗与供应商承担的损耗等,企业往往缺乏清晰的划分。对此,总部应制定损耗标准,门店实施损耗控制,而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补损上。
8.总部营销与门店营销。
店少的时候,店与店之间的同质性强,可以规划统一的营销;店多、商圈多元化时,则需要差异化的营销。总部营销应该从“低价促销”的泥潭中抽身而出,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传播企业形象、服务理念、顾客价值,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想方设法让顾客感受到便利与人性。在会员服务与连锁整体功能的发挥方面,有很大的改进潜力,如购物返券、商品退换、积分兑换等,都应该从单一的店铺服务发展到统一品牌下的所有连锁门店。现在我国连锁店,A店购物所得的返券,只能在A店使用,商品退换也是一一对应,顾客根本没有享受到连锁店的便利与规模效应。这是一种自以为是、道貌岸然、强势气人的严重缺乏顾客意识的“假连锁”。
二是组织整合营销,努力使自己成为供应链的组织者,包括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开拓门店生活服务功能,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发展等等。
三是服务门店,包括制定年度促销计划、商品陈列、组织节日促销活动、新品引进与展示、推荐商品卖场营销技巧等等,帮助门店做好促销活动。总部应该通过服务指导门店“怎么做”,而不是简单地要求门店“做什么”。
9.用人标准与选人用人。
企业由硬件、软件与活件三项基本要素组成。硬件是指物资设备与设施等有形要素,软件是指系统、程序、文化、制度等无形要素,活件是指人的要素。制定标准以后,都是要通过人去实施,人是最活跃的要素,比“硬件”与“软件”更难管理。
标准化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由符合要求的专门员工任职,所以,总部应该制定用人标准,门店与区域应该有权选人用人,尤其是便利店等小型零售业态,区域督导与区域经理应该有权调配区域内的人力资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区域功能。如果总部人力资源部一手遮天,集权管理,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很多连锁公司的总部所扮演的仅仅是“警察局”的角色,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结果使门店成了总部的对立面,总部与门店没有构成一个合力。
10.总部培训与部门培训。
培训是为了确保员工技能达到岗位要求,并使他们掌握标准要求与操作方法,以确保服务提供符合顾客的要求。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总部培训要与员工晋升相结合,打破营业员永远是营业员,管理者永远是管理者的人事制度,要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通过内外部培训获得晋升,新进员工、店长助理、副店长、店长、督导、区域经理等,逐级上升;二是要加强部门培训,大型连锁公司一般都实行统一培训与部门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部门主管应把培养下属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师傅带徒弟”仍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三是培训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的训练,它包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增强凝聚力与对工作的热情,特别应该通过培训让员工认识到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目标做出贡献。
有些人认为,现在连锁公司不是缺乏标准,而是标准太多,但执行的人不专业,标准化没有以专业化为基础。这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制定标准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便利性以及他们的基本权益;没有充分考虑标准执行过程的简单化,缺乏专业化、简单化、人性化、信息化的标准,与集权管理相结合,必然导致执行过程困难重重,自相矛盾,结果使大部分标准都流于形式。如服务用语,没有一家连锁公司没有建立规范的服务用语,但顾客实际感受到的服务与这些标准差距甚大。
专业化是标准化的必要条件,简单化则是标准化的充分条件。实现简单化,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要被咨询公司忽悠,有些咨询公司不懂装懂,就会说三句话:“问题很严重,解决很困难,我们有办法!”,结果通过咨询,折腾出一大堆如废纸那样的“标准”,叫大家去执行,效果可想而知;二是尽可能通过系统来“固化”标准,以免执行过程面目全非;三是制度规定要简化,学学古人,多一点“约法三章”之类的规定,不要折腾几十条,谁也记不住,就没有效果;四是专业分工,每个人都做一件或少量几件事情,这样就更容易实现简单化操作,培训过程也能因此而缩短。总之,如果不能做到“舍繁就简”,连锁企业的标准化就无法成功。
【摘引】
首要的是建立专业化、简单化的企业环境,并实施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管理方案,而且不同的发展时期,标准化程度也完全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一味追求标准化或集中管理,既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经营业绩。
有人说,现在连锁公司不是缺乏标准,而是标准太多,但执行的人不专业,标准化没有以专业化为基础。这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制定标准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便利性以及他们的基本权益;没有充分考虑标准执行过程的简单化、人性化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