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公司跨界购物中心有门槛

时间:2011-08-16 08:24  来源:网络资源

  近日记者获悉,王府井拟采用现金方式购买陕西赛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发的赛高城市广场项目中建筑面积共计9.02万平方米的商业用房,购买总价7.9亿元。赛高城市广场目前处于在建状态,可以打造成为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的一站式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这表明,百货门店网络已覆盖全国的王府井百货,正将触角伸向购物中心业态。

  今年5月,泰国最大的零售集团尚泰(Central Retail )CEO Tos Chirathivat先生宣布未来几年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今年,我们将在中国实现2至3家购物中心或百货公司,它们分布在杭州、沈阳和成都。而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以平均每年开设3至4家的速度布局中国市场,主要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

  如果说外商进军中国购物中心是看中中国商业地产和零售市场的潜力的话,那么,在业界看来中国百货企业进军购物中心,则主要想从租户向业主转型,通过资产升值,弥补百货的利润瓶颈。从2005年以来在中国发展起来的购物中心,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快速的扩张中有着各方面的“努力”。不过,在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总量接近饱和、销售情况不明、结构有所失衡等问题。

  百货跨界购物中心有门槛

  优质百货品牌似乎已经厌倦了为所在项目业主做“嫁衣”的日子,开始自购物业向购物中心业态转型。除了王府井以外,北京另一百货品牌翠微,早在去年6月就开出了一家高端购物中心。北京华联也将转型购物中心当成提升利润空间的契机,在去年4月出资2.2亿元,设立了一家主营购物中心项目开发的公司。新世界百货方面表示,5年内该品牌旗下的K11购物中心将相继登陆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银泰百货方面也宣布,计划未来在国内开出100家购物中心,其位于京南大红门地区的购物中心将在年底开业。

  在业界看来,不少拥有充裕现金流的百货品牌,希望通过转型购物中心,在降低运营风险的同时,弥补百货业低利润的瓶颈。在物业租金等经营成本“飞涨”的情况下,由于普遍采取联营模式运营,即便是国内优质百货品牌,其经营净利润也普遍不高。商业咨询师刘晖表示,与地产商相比,运营颇为“辛苦”的百货企业,实际上只是赚了小部分利润,大部分经营收益都归于物业方。

  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尽管都是销售商品的卖场,但两种业态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百货店是通过销售商品获得利润,购物中心则依靠地区经济增长等因素获得资产升值。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各自运营目标不同,为两种业态的融合设置了门槛。“在向购物中心进行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百货店的定位应从推销商品向吸引客流转型”。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表示,由于具备品牌资源、零售经验等优势,百货店转型购物中心的门槛低于地产商涉猎零售领域。中国商联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生认为,采取统一收银的百货店,现金流可控,对品牌的管理相对较易。百货店转型购物中心后,品牌将独立收银,这对百货零售商是个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