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有品牌遭遇中国
在价格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折扣超市,难怪在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对价格如此敏感的当下,依然没有赢得消费者的偏爱。
对此,有业内人士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海外,认为学习国外自有品牌和买断经营的模式才能救中国的折扣超市。
可惜,迪亚天天在自有品牌上的坎坷遭遇已经让有些企业望而却步。
据了解,在欧美市场上,迪亚天天几乎每家店自有品牌的商品占比均达到了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0%至80%。
2003年,迪亚天天携自有品牌的经营模式进驻中国。当初,迪亚集团亚洲区总经理卡帕斯坦尼把迪亚当成抗衡老对手沃尔玛的一大武器,然而如今的迪亚天天在中国却变得前途未卜起来。
有数据显示,截止目前,迪亚天天的自有品牌都未发挥出其优势,其在华市场的自有品牌占比已由最初的20%下降到10%左右,远低于欧美市场的50%甚至更多。
在迪亚天天的中国官网上,记者看到北京迪亚首联商业零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祖良这样一句宣传语:“2003年至今,迪亚天天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迪亚正在稳步、快速、健康地发展。”
但对于迪亚天天的现状,刘祖良曾公开表示:“销售状况不是很理想。”
依托农工商集团的伍缘超市曾经也在自有品牌上下了功夫。
据相关报道称,2009年前后,伍缘超市占其销售份额85%的商品是食品和生鲜副食品,如猪肉、农工商大米和鸡蛋、蔬菜等,这些生鲜副食品均来自于农工商超市的各大生产基地。
但如今,伍缘超市的卖场已经不再经营生鲜产品了,很多消费者去伍缘购物也就是盯着奶制品等几款价格上的确有优惠的商品。
在周勇看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扬,无法像品牌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自有品牌,导致折扣超市在原材料采购价格上缺乏优势,原本低于品牌商品价格的自有品牌的价格优势便荡然无存了。
对于折扣店自由品牌的中国式困局,零售业专家刘文烽认为,中国消费市场的诚信缺失造成消费者对超市的自有品牌不信任,除非折扣超市专门针对自己的自有品牌进行营销,不然即使ALDI(阿尔迪)开到中国也没有用。
然而,折扣超市一直对自有品牌有迫切的需求,但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对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掌控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作为一个流通方,折扣超市想要挑战当下社会不信任体系,需要对所有商品的质量进行监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一炬。2006年,闹得满城风雨的迪亚天天“假酒门”就佐证了这一点。
“原来就是一潭浑水,非要搞出清水来,成本可想而知。”刘文烽解释道。
可见,折扣店若要在中国“生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陈婷)
新闻1+1
学学社区超市
□ 赵陈婷
在刘文烽看来,折扣超市除非减少商品品类,压缩到可控范围,而且本着把超市作为品牌的出发点,才有可能成功。
但压缩品类就意味着牺牲商品的选择性。
“物业租金成本高企,在进场费上分不到多少油水的折扣超市必须倚重对高周转的需求。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牺牲商品的选择空间,超市客流吸引力受影响,高周转率又从何而来?”胡春才指出。
不同于国外大卖场布点郊区,目前我国的大卖场在各个商圈密集开店,基本可以满足各个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在胡春才看来,当下不少社区超市的生存空间都受到大卖场的挤压,所以在定位上还在向社区超市考虑的折扣店的日子更不会好过,特别是伍缘超市这种不做生鲜,单纯就做折扣的超市。
对此,周勇也强调,如果租赁成本再提高,经营业绩得不到提升的折扣超市将很难维持下去。
刘文烽认为,相比折扣超市,目前的中国市场更适合走与折扣店相反的路线——做高端超市,不是减价打折,而是加价;找到一些能够保质保量的商品,为特定的消费群服务。
而胡春才给出的建议是,折扣超市可以去学习社区超市,满足消费者日常每一天的生活需求,利用那些购买频次高的产品,把消费者吸引到卖场之后,再附带一些大卖场可以卖的商品,这两个组合之后,通过节省的时间,提供相对品类比较丰富,品质也有保障的商品和性价比不低的商品来吸引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