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百、中商、鄂武商三巨头10亿买“理财”(2)

时间:2012-07-20 15:11  来源:网络资源

  三巨头10亿元买理财产品

  如何熬过这个“寒冬”?武汉几家商业上市公司,都开始在资本运营上做文章。

  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9月,中百集团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3亿元的闲置流动资金,购买短期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及保本浮动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3月,中商集团宣布使用不超过2亿元的闲置流动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4月份,鄂武商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不超过5亿元的自有流动资金,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

  中商集团董秘易国华向记者解释:“现金流充裕,是商业零售企业的特点。公司与供应商签订的销售合同一般会有一个月左右的账期,做一些稳健的理财投资,是业内常见手法。”

  但业内人士也坦言,商业企业纷纷出手“理财”,也是流通费用高企、经营利润承压的无奈之举。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武汉零售企业流通费用(含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为132.3亿元,比上年大涨63.9%,流通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9.8%,是导致利润下滑的直接因素之一。

  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利润率能达到4%-5%左右。利用时间差“理财”,成为企业提高利润率的一个抓手。

  高增长分水岭 商业模式待转型

  “现在可以说是来到一个分水岭,零售业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了,”刘聪告诉记者:“上半年,沿海不少城市的商业企业已经陷入负增长,武汉的增长普遍为10%左右,但增幅明显放缓。”

  业内人士分析,武汉商业已走过几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处于供不应求、开一个火一个;2005年以后,商业逐渐饱和,但几个商业巨头依然高速增长;而从2011年以后,面对网络、专卖店等多种模式冲击,商业零售高增长时代迈向终结。

  “这就是一个坎,如果不走个性化、主题化、经营模式多元化的道路,一些企业可能被淘汰。”程军说:“靠联营扣点维系的商业模式,已经接近增长极限。中百百货已经开始尝试托管品牌、直接做品牌的总经销。现在强势品牌的扣点率已经低至10%左右,商场的利润率急剧压缩,而自己运营品牌的利润率则可提高4倍。”

  中商集团也开始考虑重回“买手制”百货,通过直接得到品牌商单店授权的方式,压缩环节成本。

  而配合地铁贯通契机,中南商业大楼、鲁巷广场均闭店提档升级,汉商武展购物中心、群光百货也已悄然重新装修。

  “现在武汉不是商业太多了,而是低端的、同质化严重的商业太多了,”刘聪认为:“相反,高端的、贴近市民需求的商业太少。武汉有潜力吸引中部各地消费者来购物,市场空间还很大。一个例子是,今年武汉国际广场Cucci、卡地亚的销售额增长了80%-90%。目前,中国零售前100强的市场份额仅为10%,而欧美则达到50%-60%。高增长分水岭后,商业领域的收购、兼并战或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