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群雄割据中国零售版图(2)

时间:2012-09-27 09:34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一:行业集中度不够,缺乏规模优势。根据欧睿信息咨询的数据,中国百货前三强的市场份额仅为5.6%,前十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13.3%,远低于欧美成熟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在法国前三家百货市场占有率为92.5%。韩国前三家则占据77.5%的市场份额。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以往诸多的零售企业,甚至许多跨国企业仍只盯住少数几个大城市。往往忽略了贡献60%的中国城镇消费总额的700多个三四线城市。因此,随着一线城市购物中心数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投资成本逐年加大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零售商把目光放到了二线和三线城市,而与二线城市相比,三线城市的市场空白更大。截至2011年底,中国开业购物中心2795家,其中一线城市将拥有821家,二线城市仅次于一线,累计开业达752家购物中心。占中国市场大多数的三级城市累计开业量却仅有544家。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三:管理水平差异大。尽管中国超市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超市10强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超市销售额的比例达到60%-70%之间,直接导致其毛利率较为可观,并且有上升趋势。但是,超市行业却面临着巨大的外资超市的竞争压力。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来看,外资超市占超市百强的比重逐年上升,外资超市在采购、供应链及管理经验方面相对于本土超市具备明显的优势。国内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学习到这些先进之处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中国零售业发展理由四:业态的转型。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超市将会逐步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中国城市生鲜流通和经营的主渠道,生鲜运营的创新业态也将有效突破中国现有的流通体制。从中国超市目前的采购渠道来看,42%的连锁零售企业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采购渠道,16%的企业以固定基地为主要采购渠道,42%的企业从以上两个渠道采购的比例相当。未来当真正实现“农超对接”之后,专门的生鲜超市不失为一种好的模式,庞大的市场使得生鲜超市被称为“蓝海”一点也不为过。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之大,消费能力、零售行业未来发展机会,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剩下的便是如何在这些蓝海中寻找机遇。发展的机遇往往在发展中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目前中国零售的分布格局。正是由于这个格局导致了行业集中度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分割过于明显,在不同市场区域均有各自的龙头企业割据一方,例如东北的中兴商业、商业城、欧亚集团、长百集团、秋林集团等;华北的王府井百货、西单商场;华东的百联股份、新世界、东百集团、银座商城等等。割据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企业由于所在地区的“肥瘦”而“饱饥”不同,在GDP水平较高的华北、华东、华南的企业自然而然的经营业绩不同。天然上丧失了成就沃尔玛这种零售巨擘的基础。沃尔玛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在美国的发展完全依靠从1961年至今的“细胞繁殖”,主要依靠选址小镇。而此时我国国内的零售企业发展有悖于行业趋势。谁能打破这个割据的格局,从全国角度入手,谁就将能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