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角色难堪 模式转型迫在眉睫(2)

时间:2012-12-07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转型类购物中心还是“二房东”

  曾令同认为,内动力不足是百货不愿意回归自营“正道”的关键。

  前些年,国内大型传统百货也意识到利润下滑的问题,于是纷纷转型购物中心,竞相扩大体量,希望继续延续“二房东”的轻松角色。即宁可进行外延式发展,而不愿意修炼内功。“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思维,等于跨入了另一个业态,脱离了百货原有的商业形态。危险还不止于此,目前很多人预估,中国的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已经热过头,泡沫越吹越大。”

  曾令同指出,往购物中心方向发展,多少给挣扎求生中的传统百货带来了暂时的“曙光”和“甜头”。目前看来,百货的好日子还没到头,仍可延续一段时间,而只有当其真正意识到已至“穷途末路”时,才会去思变。“到了毫无退路的时候,自然要回归百货商业的本质,做好商品的经营。”

  在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看来,与“正宗”的购物中心相比,百货店转型而成的购物中心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是其固有“身份”造成的。

  他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中国百货采用联营方式,所从事的是商业的物业管理,而非商品的经营管理。角色的异化,逐渐导致其背离应有的主业,实际模糊了百货与购物中心的界限,百货渐渐采取与购物中心几乎相同相近的经营模式。百货企业“改行”购物中心,在硬件环境等的比拼中,过去发展缓慢和顺利时掩盖的问题,今天变得突出,自然要败下阵来。“纯正”的、大体量的购物中心,由于各业态在组合上的优势,空间上的愉悦感受,购物与餐饮休闲娱乐一体,功能更加强大,而这些正是百货的劣势,因而处于被动地位。

  发展自营须对企业架构动“大手术”

  第一零售网创始人、知名零售专家丁利国认为,百货回归自营热议多年,但给人的感觉是“干打雷不下雨”,只为能苟活。转型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决心。在时代挑战面前,要么转型,要么灭亡。

  他说:“传统百货,必须拿出勇气,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从体制、人才结构开始,树立全新的思维,不是小打小闹、仅仅代理几个品牌,而是在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人才结构上要动大手术。但是,传统百货基本都是当地国有大型企业,其大多数上层管理人员,思维已经固化,要改,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使困难再大,也要有变革的决心,有壮士断臂的勇气,否则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丁利国看来,百货目前多数选择的是变身“地产商”,成为“类购物中心”,横向扩充建筑面积,利用所处优势地段招商,增加餐饮娱乐经营面积,同时出租柜台面积。而真正应该走的路是:成为买手制的自营高端百货,“难度非常大,非常痛苦”。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对时尚品牌商品有足够敏感度,熟练商品经营管理的队伍。

  他认为,传统百货的最大缺憾是没有将商品经营的好经验沉淀下来。而经营商品是一项精细工作,讲究细节,有盈亏风险,而非仅仅经营一个场地。此前,场地经营自然是坐收渔利,稀松平常不费力。一些国有老字号百货目前尚且可以守住黄金地段的一两个旗舰店,但终归环境要发生变化,最后一个“金饭碗”也丢失。时移世易,再大的优势也会慢慢萎缩。

  丁利国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百货经营管理人员,不是经营商品出身。进入数字时代、电商时代、品牌时代的时候,传统百货人才体系不合理。至今,有的百货招聘人员依旧看应聘者是否具有“百货经验”(懂招商、懂营销),今后应更关注员工是否懂得品牌,商品经营以及商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