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1-08 14:06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零售业已经进入“慢增长”时代,过去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面临终结。下一阶段企业经营的重点是抓增长质量而不是增长速度。“慢增长”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因为企业难得静下心来,把精力从之前的跑马圈地转到单店效益的提升上来。门店质量的增长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这就包括新业态的开拓、新商品的开发、供应链的整合以及“便利时代”的推动。
关键词1 业态拓展
现代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0年,在这期间,中国的消费者特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追求个性、需求逐渐多元化。面对这样的变化,超市开始注意到这种消费市场细分的趋势,开始在业态多元化上下功夫。同时,多业态发展也是为了“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以分散企业单一业态经营的风险。
而且根据西方零售业的发展特征,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仓储超市、购物中心和精品专卖店等业态就开始高速发展。这也是企业开拓新业态的理论基础。
目前,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非常快,对于零售商来说,就要以变应变。华润万家就是在业态创新和业态优化上做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从体量上来说,企业旗下有大卖场、综超和便利店等业态。在高端市场的开拓上,华润目前也有Ole'、Blt和“V+城市精品超市”三种定位不同的高端超市。
目前绝大多数超市以大卖场业态为主。针对大卖场是否还有生命力,学界曾认为,大卖场利润率不断降低,已是强弩之末。但不止一位超市高管表示,未来大卖场依然会快速增长。事实上,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矛盾。有学者认为,单纯销售商品的大卖场是没有活路的,但把大卖场做成综合性的Mall就很有商机。这种综合性的Mall带有娱乐休闲元素,为顾客提供体验式消费。这也将是传统零售击败电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2 自有品牌
通过商品差价来获取大部分利润是超市经营的最佳状态。但超市本身是低毛利行业,哪家商品便宜消费者就会去哪家,这就导致了企业从供应商提供的商品上不可能有太多的利润可图。于是,开发高毛利商品成为超市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通过开发自有品牌提升利润空间是企业不错的选择。一项调查显示,价格便宜、性价比高以及信任超市的口碑是消费者购买自有品牌产品的主要原因;而对超市来说,自有品牌商品除了吸引顾客外,还可以省去品牌使用费用和中间供应环节,保证较高利润。一般来说,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毛利率在5%左右,而自有品牌商品平均毛利为15%左右。开发经营自有品牌已在国际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如沃尔玛在全球每年30%的销售额、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其自有品牌。德国的阿尔迪超市90%的商品都是自有品牌。
数据显示,在国内65家大型超市和超市典型店铺中有39家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占门店销售额的4%,比较西欧市场的35%-40%以及美国市场的20%以上,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北京地区的大型超市中,外资超市在自有品牌的开发上要领先于内资超市。沃尔玛、Tesco乐购、麦德龙、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等店内自有品牌的比例和销量已渐成规模,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麦德龙甚至预计2012年其自有品牌商品销售份额提升至20%。
关键词3 整合供应链
对超市来说,销售只是企业经营的环节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整个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从采购、配送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发力。
在采购环节,一些零售企业加大总部统一采购比例,精简供应商数量,以便发挥规模采购优势。也有企业与主力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加大主力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并通过联盟推进信息化实施,节约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经营生鲜的超市则通过生鲜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做到产地直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物流、仓储和损耗成本。
在配送环节,实力雄厚的连锁零售企业加入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行列。资料显示,目前在零售业的物流仓储建设中,60%的零售商开始选择自建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这成为当前零售业物流仓储配送的主要方式;35%的零售商与供应商合作或借用供应商的物流仓储,只有5%左右的零售商依然选择第三方的物流仓储配送系统。
优化供应链的行为已初见成效。沃尔玛2012年对其供应链做了大调整,为了简化业务流程,为打造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沃尔玛将全国28个采购办公室缩减至8个,各办公室会在当地区域采购,迎合区域化需求。这种调整已初见成效,据悉,沃尔玛部分门店的销售额在调整后出现了30%的提升,而在上半年,这些门店的销售同比还是下降的。
关键词4 借力“便利时代”
罗森即将进京、7-11开放特许加盟,这让京城便利店行业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在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市场,罗森、全家和7-11三大日资便利店品牌处于三足鼎立局面,其经营模式、店面形象和格局都代表了上海便利店的最高水平。如今,罗森挺进北京,势必对北京便利店行业产生影响。一方面将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对现在7-11的模式产生冲击。
按照西方零售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开始进入成长期,其形态开始与顾客的需求相结合;当人均GDP增至1万美元时,便利店行业竞争加剧,经营上更强调产品组合的便利性。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北京人均GDP为1.2万美元。按照上述阶段,便利店行业应该已经进入了竞争激烈的阶段。
因此,进入竞争激烈阶段后,便利店企业会在谁更“便利”上进行比拼,可以预见未来在商品开发、增值服务以及地点分布上都将有一个质的提高。最终受益者将是北京居民,对他们而言,真正的“便利时代”即将到来。
另外,与社区相结合的便利店将承载更多的功能,如助老、发布信息以及代收快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