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2-28 08:48 来源:网络资源
专家观点
经营模式是双方对决关键
伴随经济增速放缓、投资消费减慢,目前国内零售业进入结构调整阶段。过去内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以门店数量、销售额来论成败的法则显然不再适用。有专家指出,过去对门店数量、销售额的单一考察显得单薄,在这之后更需要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式特色、自营产品比重以及结构优化程度。
“内外资超市行业的演进,现在已经到了模式、经营力、规模和对消费趋势把控对决的时代。”广东省流通业商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目前在经营模式竞争上,存在着“外资标准化策略”和“内资在本化与商业元素组合化”对决的局面。马瑞光也指出,人力、租金的上涨,给超市带来的费用率超过营业额的2%,实行增加销售毛利率,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率的组合拳模式,比如优化商品族群、提高自有商品的销售,才是根本之道。
不过,马瑞光表示,社区商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但并不会完全替代大卖场。调整阶段的到来,对外资超市和本土企业,都将是一个挑战。外资、内资企业在模式上各有利弊,下一步就是要看在调整时期,谁能抓住机遇,占得上风。
相关报道
一线市场不再受宠
由普华永道和经济学人信息部共同发表的《2013年亚洲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前景展望》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迅速增加,未来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据保守估计,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中国家庭比例将从2011年的约11%上升至2016年的41%。超市业在去年的开店布局就印证了上述趋势。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永辉、华润万家等超市企业均把扩张的重点区域放在了二三线城市,甚至开始向县级市布局。家乐福去年年底在安徽蒙城县开店,沃尔玛也将惠选超市开到了湖南永州道县,试水四线城市。记者发现,目前已有统计数据的企业共开出了266家门店,但仅有23家门店开在了一线城市,比例不足10%。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二线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成熟,也使得传统零售商逐渐重视三四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