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08 08:11 来源:网络资源
张志刚:流通不仅要“通”还要“畅”
年过花甲的他是经济战线上的老兵。他在基层做过技术员,涉及轻工纺织也经历了重工业。在原国家经贸委分管过内、外贸方面的工作,也曾统筹协调我国加入WTO后期谈判方案。他长期在宏观部门工作,作为商务部原副部长,他对于我国经济尤其是商业流通的未来,娓娓道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世纪,他为我国流通业取得的成绩自豪,也密切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
结缘
在2010年北京十大商业品牌颁奖典礼上,张志刚以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的身份首次参会,并做了精彩演讲。他表示媒体参与北京市品牌建设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并表示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这个考核活动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
产业预言1
中国将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国
商报:经过了2008年源于美国波及世界的金融风暴后,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回暖。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有什么机遇?
张志刚: 扩大内需方针的确立就是最大的机遇。据美国相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消费世界14%以上的商品,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消费品大国。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面对的形势是“发展快、差距大、前景好”。
产业预言2
加快转变现代流通方式
商报:您认为中国流通领域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发展?
张志刚:我国的流通领域,首先要优化结构,转变发展的方式。提高包括流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目前我国的这个数据为43%,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末达到47%,但即使是这个数值,也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的50%低了3个点。其次是提高效率。让各流通环节不仅“通”还要“畅”,要推进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要将国家部分商品储备抗险救灾的功能扩大到用于宏观调控,建立起市场加“蓄水池”的体系,加快解决影响流通效率的关键环节。此外,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绿色的消费理念以及国内外统一的市场,使得国内外两个市场相互补充。
产业预言3
连锁化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指标
商报:今年流通成本较高、物价高位运行等一直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您觉得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流通行业更高效运转?
张志刚:流通行业是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提高流通效率是我们经济领域永恒的追求。应该看到,建立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是提高流通效率的必然路径,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各级部门应该把企业的连锁化率等作为考核现代流通的重要指标。
产业预言4
争取早日成为“巨人”
商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及中国庞大的消费潜力,让众多外资企业加速在中国布局。您如何看待外资零售对中国商业格局的影响?
张志刚:外资零售企业为中国商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我们已经实行了完全开发的政策。同时我们必须要支持中国本土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可以平等竞争的能力。目前外资零售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个别领域比例偏高。中国企业的成长要敢于引进“巨人”,向巨人学习,做到与其同行,争取早日成为巨人。
我提醒相关部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切莫“亲洋女婿,疏远亲儿子”。还是要按WTO的要求,做到平等竞争。
点评
“渠道为王”是一句已经被喊老了的名言,老得近乎被遗忘。十年前,我们倾举国之力打通了世界上最大的渠道WTO,今天,当我们即将以此为纪念时,却忽然疑惑,十年来,国内是否有足够的渠道建设与之相匹配;十年后的今天,当拉动内需已成为经济国策,又是否有足够的投入与之相匹配。至少现在,对于流通业的国家政策、资金投入,仍远远落后于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无论是降低税负还是遏制公路乱收费,对于流通领域的政策多为亡羊补牢式的受迫出台。在城市商业设施建设上,纯逐利性的野蛮生长和沉沙折戟频频出现。未来,需要真正将“渠道”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对待,否则,再过十年,中国也许就真的只有中国市场,没有中国经济。
(北京商报 记者彭宇)
超市发李燕川:北京商业进入“社区为王”时代
有这么一种说法,发自内心的笑才能笑出爽朗的声音,真诚的微笑会让人感觉舒服,具有亲和力。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川很会笑,自信爽朗又不失谦逊平和的笑声已经成了他在业界的符号。30年前,他在众多的职业目标中选择成为一名副食品售货员,从此走进零售业;今天,作为数千人企业的掌舵者,他难言轻松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每年初给企业定下的发展目标总能在年底一一实现,这种“说到做到”为他在行业内外赢得了口碑。李燕川说:“零售业没有捷径,比的就是谁更用心。”
结缘
李燕川说他很早就关注商报,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四年前的一篇报道。在2007年12月的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北京商报》商经版关于超市发调整生鲜早市的报道让参会的李燕川非常关注。“早市调整是我们准备尝试开拓菜市场新业态的信号,但是当时我们没有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商报的记者第一时间扑捉到了我们卖场的细微变化,”李燕川说,商报对北京商业的关注度和专业性让他印象深刻,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天都阅读《北京商报》,商报也逐渐成为超市发管理层最常翻阅的报纸。
产业预言1
社区商业未来大有可为
商报:请您预测一下超市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
李燕川:站在超市发的角度,我们认为,未来五年行业业态会更加细分、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提升、目标顾客群定位更加清晰。
商报:北京目前把社区商业作为发展重点,对于以服务社区为经营特色的超市发来说,未来的竞争会不会更加激烈?
李燕川:程副市长在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指出,市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已占到全部消费需求的55%左右,社区商业是拉动市民消费,让市民想花钱、敢花钱的重要领域。同时,北京还提出未来五年加快建设15分钟社区消费圈,这对社区商业来说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根植于社区的一流零售商”是超市发企业愿景。一直以来,超市发坚持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社区商业与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未来,全市优秀的商业资源将会汇聚到社区商业板块,竞争将比过去激烈,但同时也会带来社区商业的优化和提升。我们认为,在未来五年时间里,社区商业中蕴含的仍将是一座充满商机的金矿。
产业预言2
本土零售商更了解市场
商报:在您看来,一个成功的零售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李燕川:每一家企业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作为国有企业,超市发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经营理念就是努力打造“五满意”工程。所谓的“五满意”,就是员工满意、供应商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政府满意。对于我们来说,做到“五满意”,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标准。
商报: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巨头在国内市场发展迅猛,您觉得内资超市未来五年的优势在哪里?
李燕川:零售业的竞争未来会更加残酷。目前,相对于外资企业,本土零售商更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但是如何将这种了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考验一家企业的运营能力。基于对国内零售市场的了解,超市发选择的是一条以生鲜果蔬突出差异化进而赢得市场的道路。
在差异化经营的同时,还要紧随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多想一步,多做半步”,今天的零售业是一个“不做第一,就做惟一”的竞争年代。
点评
从当年的股权纷争到今天的稳健壮大,超市发今天的成绩凝结了超市发人的酸甜苦辣。但是,这家企业一直以乐观积极的发展心态专注社区市场,就像李燕川爽朗的笑声一样。笑对生活、笑看人生,谈笑风生中透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帮助企业一路披荆斩棘。无论是农超对接还是食品安全,超市发始终走在前沿,在今天外资零售迅猛抢占市场的形势下,内资零售需要更多的超市发站起来。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白森森)
家乐福罗国伟:外资零售未来比拼“本土化”
虽然对普通话知之甚少,但凭借迷人的笑容及绅士的举止,家乐福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国伟在与人交流时,具备一种将语言不通的障碍化为无形的魅力。
2006年来到中国的罗国伟,凭借其对中国的热爱逐渐将家乐福的本土化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福到家”、“倾听到家”、“便宜到家”等一系列带有“中国风”口号的提出,更是让家乐福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平添了不少亲切感。
作为各自行业中的翘楚,家乐福与《北京商报》的结缘似乎是一种注定的事情,双方结识是在“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活动上。在未来,家乐福和《北京商报》将会在零售领域中携手前行。
产业预言1
“十二五”期间零售企业将发挥重要作用
商报:在“十二五”规划下,您对未来五年零售业的发展怎么看?
罗国伟:未来五年,中国“十二五”规划将围绕民生展开。零售企业作为消费流通中的重要一环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政府的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家乐福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
我们将抓住机遇,继续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战略,积极配合政府搞好商品供应保障,努力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过去五年的成就为“十二五”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了信心。
商报:家乐福的优势在哪?
罗国伟:未来五年里,家乐福将积极支持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改善民生做出努力。例如,我们一直致力推广的农超对接项目,在保障供应、稳定果蔬价格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和农户带来了利益。还有,我们积极推进的节能降耗项目,通过引进先进节能设备,加强软件系统控制降低门店能量消耗,现在我们部分门店的节能效果已经能够达到30%。今后,像这样有益于改善民生和环境保护的项目,都将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继续保持每年新增20-25家门店的速度稳步发展,让更多的城市、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我们“到家”的服务。
产业预言2
“本土化”战略和中国零售业共同发展
商报: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如此快速的核心是什么?
罗国伟:经过在中国多年的发展,家乐福(中国)已经成为了一家不折不扣的本土企业。刚来到中国时,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当时,我对自己说,我要变成一个“中国人”,而家乐福(中国)也应该成为一家中国企业。实际上,在资本构成方面,家乐福就是一家本土企业。在北京、上海等各地家乐福与中方集团公司合资成立的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占股达到45%。而且,我们的盈利也都全部用于中国市场的再投资。家乐福在中国有近5万名员工,其中99%都是中国人。2010年,家乐福举办了“晋升到家”活动,就有1500多名中国员工得到了晋升。现在,家乐福97%以上的店长都是中国人。
商报:这种本土化对于大卖场来说优势在哪里?
罗国伟:对家乐福来说,来到中国就是一家中国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也将继续依托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一直在强调“福到家”,希望通过本土化到家的发展战略和中国零售业共同发展,构建和谐共赢的商业环境。今后,家乐福还将把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发展策略。
点评
家乐福,这个最早敲开中国零售市场的外资企业,被称为中国零售尤其是超市行业的“教父”。它不仅培养出大量专业的零售人才,还率先启动农超对接。如今,农超对接已成为各地减少流通成本、提高生鲜产品质量的首选采购模式。
在中国市场,其依靠最本土化的策略,一路高歌,超越世界零售老大沃尔玛在中国的发展。
外资零售为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成长提供了范本,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不仅出现了区域型连锁企业,还有全国布局的大型流通集团。但是,在扩大内需的新机遇面前,习惯了“渠道为王”的中国零售如何调整自己的步伐,成为中国零售行业面临的新问题。外资零售在带领中国零售企业走过最初的粗放式阶段后,我们期待外资零售一如既往,为中国流通行业带来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
(北京商报 记者姜子谦)
苏宁张近东:不出五年,中国将现世界零售巨头
沙哑的声音,低调的作风,让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锋芒不露。幽默的性格,缜密的性格,又让他卓尔不群。在风云际会的家电界,他厚积薄发,虽成为家电零售领导企业,但他低调如故。在互联网时代,当人们以“陈旧”来形容传统零售时,他高调扛起科技大旗,要打造名实相符的电子商务。
与同行不同,他没有“强势”的形象,而是温文尔雅,被圈内人称之为儒商。一个雷打不动的惯例是,每年的“三八”妇女节,他都会安排公司为女员工送上一束鲜花。每年他都会给北京媒体开一次“小灶”,趁参加全国政协会的间隙与媒体畅谈对行业的看法和企业的战略。
产业预言1
小家电会成为家电连锁自营的突破点
商报:“十二五”规划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将给零售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您如何看待家电零售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
张近东:未来家电零售行业的发展会有以下几大变化:首先,专业化渠道向纵深发展,在部分一二级市场,家电连锁渠道形成一定市场后,在三四级市场会进一步强化。其次,家电和3C产品的融合经营会更加明显。再次,超市和家电连锁的自营商品占比会逐渐提高。从品牌讲,电脑、手机、数码和小家电会率先实现自营模式,传统大家电中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品牌也会率先实现自营。
小家电等品类会成为家电连锁自营的突破点,是因为随着专业零售渠道的普及以及全国性网络的建立,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更强了,中小品牌会把全国性的渠道交给零售商做,从而将优势集中到制造环节。
商报:鉴于未来行业发展情况,苏宁如何制胜?
张近东:苏宁会进一步拓展网络,向三四级市场渗透,同时从三四级市场以及精品店入手,提高自营商品比例。未来十年,苏宁要保持每年200家店以上的开店速度,实现全国一二级市场所有空白区域布局,并覆盖国内1785个“人口10万以上,且家电零售1亿元以上”的县级市场,同时进驻中心城镇。
产业预言2
行业整合会存在,但不会成为主流
商报:家电连锁行业风云际会,您觉得未来家电行业格局是否会有变化?
张近东:行业整合会存在,但不会成为主流。今后,区域型家电连锁做全国扩张的机会不大,但区域型专业连锁会有生存的机会,这会是未来行业格局的趋势之一。
商报:苏宁在我国香港、日本试水后,加速了国际化步伐。您对中国零售行业进军海外市场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