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贸市场升级进入“大跃进”时代

时间:2011-08-15 08:26  来源:网络资源

  “北京将取消5环内的农贸市场”,日前这样一则消息引发公众热议,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农贸市场一下子站到了风口浪尖。
  当前,我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各大中城市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而落后的赃、乱、差的农贸市场显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拖了后腿。同时,为保障农产品供应,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和改造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支持“菜篮子”产品规模化;改造一批城市销地批发和零售市场、集贸市场,支持大中城市改造销地批发市场。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地农贸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加速推进,市场升级换代之声不绝于耳。
  
“农批”升级如火如荼

  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根据“内升外扩”计划,新发地市场将把露天交易场全部取消,将市场升级为室内4层楼的交易厅,并新建15万吨的冷库,还拟选址房山,建设占地1500亩的新市场。
  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在今年“两会”期间公开表示,那些在露天、在三轮车和板车上批发销售的带泥菜等低端交易,不符合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规划。为改善新发地市场周边的交通和市容环境,今后的新发地市场只卖净菜,全部告别露天交易,进棚销售。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市场由低端变高端的整体建设规划。
  在深圳,一场关于布吉“农批”市场的搬迁问题正在热议之中。于1989年建成的布吉市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约有3500家经销商进场经营,经营的蔬菜、水果、粮油和土特产品分别占深圳市民消费量的80%、90%、40%和65%,满足了深港两地居民的菜篮子所需,是深圳市“菜篮子”重点工程和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
  记者致电布吉市场办公室,一位女士对记者表示,对于当地媒体报道的市场整体搬迁问题不便透露。而在当地的部分网站上,关于市场搬迁的传闻和讨论都很热络,有说原定4月搬迁的,有说延期到7月搬迁的。
  另据昆明市政府网站发布的消息,至明年年底,云南省昆明市将提升改造新建25个大型农产品、农资批发(交易)市场,其中国家级批发市场10个,省级15个,昆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有一次大的提升。目前,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正在积极建设中。
  在福州市,去年9月份,因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交易时间交通特别拥挤,位于福州市区的蔬菜、果品、副食品、家禽四大批发市场正式迁至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该中心已规划成为海峡西岸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新市场全部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并设有配套完善的信息化配送系统。
  同样有大动作的还有河北省。2010年3月,河北省要求从当年起,力争用2到3年时间,在全省建设600家标准化城市菜市场,取代露天市场、马路市场。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依然是在低层次上发展,行业整体形象与现代化的要求和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配备食品检测设施设备的比例不足25%,配备保鲜贮藏库的比例不足45%,配备陈列冷柜的比例不足15%,配备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比例不足45%,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的比例不足25%,建有网络信息中心的比例不足35%,拥有电子结算设备的比例不足2%。
  
“农超对接”并不给力

  从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农贸市场升级换代思路来看,最早尝试的做法是“农改超”,即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消费要求的原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以经营生鲜农副产品为主的超市。
  2004年2月,中央1号文件令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之后,各地政府加大改革力度,纷纷加快了“农改超”进程,众多企业也积极行动,希望能抢得市场先机。但从之后的实践来看,成功的城市和成功的企业都比较罕见。
  杭州“菜博士”超市连锁店,从2003年9月起曾在杭城连续开出20多家蔬菜生鲜分店,但是到2004年1月的短短4个月后,其中的19家都关了门。上海的联华超市在2002年7月曾宣布将在上海开出300家生鲜加强型超市,要让生鲜超市成为联华超市的主力业态,但随后的很长时间里联华超市只开了3家,且举步维艰。在2002年生鲜超市势头迅猛的广州市,原来近80家的农产品超市最后还不到10家。一些城市在原农贸市场被政府强制拆除后,个体菜贩又将菜摊摆到马路边上,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
  各方人士都承认,“农改超”是农贸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实行起来困难重重。
  河北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体系尚未建立,缺乏高效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二是超市化运营成本导致农产品销售价格过高。
  “农改超”之后,政府又开始倡导“农超对接”,即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发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经营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目标是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
  2009年6月,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三部门又下发通知:决定在河北等15个省(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今年2月,商务部、农业部再次发布《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全面推进农超对接有利于搞活流通和扩大消费,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稳定市场价格。为此,《意见》提出了“逐步改变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和居民消费习惯,使超市成为城市居民购买农产品的主要场所之一”的目标。
  从上述接二连三的文件发布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对百姓“菜篮子”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农超对接”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充分认可。然而,从各地目前的实践看,各大超市普遍存在着门槛高、租金高、费用高的现实,使得商场、超市蔬菜零售价格高,居民去商场买菜的意愿淡化,进而导致“农超对接”进展缓慢。
  商务部日前也公开承认,当前我国超市农产品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组织化有待提高,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农超对接”发展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菜价使得普通居民一般不愿在商场买菜,降低了商场经营蔬菜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进而影响了商场进一步扩大“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生鲜农产品的经营规模比例普遍较低。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的对接却因为双方地位、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程度等因素而出现一些问题。河北省商业联合会秘书长曹润亭介绍说,农产品的下游超市已是现代化产业,而上游的农民和合作社还都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方位置不对称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商务部同时要求,各地商务、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扩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超市加快冷链系统、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合作社建设冷藏保鲜设施、配置冷藏运输工具、检验检测设备等。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取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优惠政策,并在资质认证、项目审批、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力争“十二五”期间大中型城市生鲜农产品经超市销售比重翻一番,达到30%。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对记者表示,作为农产品流通众多渠道之一,“农超对接”可以保证果菜的新鲜度,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增加农民收入,但“农超对接”并不能取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率超过70%,在部分大中城市,这一比例超过了80%。调查显示,城市农贸市场91.7%的货源,生鲜超市62.4%的货源来自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中心枢纽,对保障城市供应、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在倡导“农超对接”的同时,更要重视批零对接,发挥各种流通渠道的不同作用,共同促进农产品大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