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15 08:26 来源:网络资源
标准化菜场“有场无市”
据曹润亭秘书长介绍,为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城市消费,在推进“农超对接”的同时,2009年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的通知》,以及《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9个省市开展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试点。
2010年,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太原、石家庄、合肥、长沙、兰州5市为2010年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试点城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个试点城市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个标准化菜市场国家扶持资金不超过5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按照《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标准化菜市场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环境设施。以菜市场周边环境为例,申报标准化菜市场必须先确定以菜市场外墙为界,1公里内无有毒有害等污染源,无生产储存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场所;市场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等等。同时,为了美化市场的购物环境,所有标准化市场地面还应铺设防滑地砖,并在墙面上贴墙砖。在鲜肉销售区,温度不得高于25℃,并需按季节确定肉类的保存时间。此外,针对菜品质量,标准化菜市场也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必须在市场内明显处设置不小于10平方米的检测室,每天对市场内销售的菜品进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抽样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
尽管目前各试点城市仍在紧锣密鼓地投建标准化菜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部分试点城市,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已经开始显现。“实际上,标准化菜市场试点出台前,对这个项目的上马当时是存在争议的。”曹润亭秘书长介绍说,有人认为此举是为消费者切身利益着想,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倒退,是重又回到了传统的流通模式上。
4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有场无市的标准化菜市场”专题报道,报道指出,2010年,兰州市被纳入了标准化菜市场试点城市,国家给了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要求年内建40个标准化的菜市场。目前,很多标准化菜市场建是建起来了,但是刚一建好就面临关门的局面。兰州市2010年共新建改造标准化菜市场29个,每个菜市场的投资都在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是,由于90%以上资金来自民间投资,所以原本应该是公益性的标准化菜市场基本上变成了商业性质,导致摊位费标准无法降低。而过高的费用使标准化菜市场对商户缺乏吸引力,更让一些困难群体无法承受。
同样是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石家庄市,其标准化菜市场的运转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据曹润亭秘书长介绍,作为2010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38件实事之一,去年石家庄新建了60个标准化菜市场,如今43家已经开业,一些开业不久的标准化菜市场经营状况并不看好。原因之一是路边临时露天市场取缔不了,这些市场交通便利,价格便宜,且存在时间长,深受消费者喜爱。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准化菜市场经营场地摊位费比一般菜场贵,经营者除了部分是自产自销的菜农外,其他都是小商小贩,他们从产地或批发市场进货后加价12%左右卖给消费者。此外,他们还要把多支出的摊位费转嫁给消费者,菜价自然也就上涨了,消费者是哪里便宜就到哪里去,造成菜场市场份额不断丧失。
“市场是要培养的,市场的建设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公共事务。政府应该对摊位费有所限制,并出台优惠政策对标准化菜市场予以扶持,如采取第一年不收取租金或租金减半等措施吸引商户入场。”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行业发展部主任那绍平也对记者表示,“农改超”以及“农超对接”、标准化菜市场之所以进展不太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环节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为主。目前的政策虽好,但只停留在市场规范管理层面及硬件设施改造上,硬件再好,实际进场经营的商户还是原来那些人,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粗放式经营状况在本质上没有改变。进到标准化菜市场后,除了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改观。再加上摊位费提高了,价格也相应提高,令标准化菜市场失去竞争力。他还提到,“场外交易”始终取缔不了也是原因之一。对于各地的早市、晚市,工商部门不管,现在普遍是城管部门在管理,而其中就有利益的因素。有的地方的城管向经营者收取摊位费,还有地区的城管甚至公然拍卖摊位,导致路边的马路市场取缔困难。
在采访中,上述几位专家都认为,农产品消费超市化是消费发展规律,这一点已被全球超市的快速发展证实,欧美发达国家60%至90%的农产品通过超市零售,发展中国家的超市化步伐也在加快。而在中国,平均仅有6%的产品是通过超市销售的。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内,中国的超市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几位专家也同时指出,当前,政府为推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广“农超对接”,普及标准化菜市场,动机是好的,动作是迅速的,但不能搞“一刀切”,还要考虑实际效果,既不能无视本地现实情况,也不能违背市场发展规律,更不能搞“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