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9-14 08:06 来源:网络资源
百思买对中国人消费习惯还处于学习阶段;
4.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大多数人不会购买看不见摸不着的保修服务和安装设置服务,更不会花更多钱买在其他地方花更少钱就能买到的产品;
5.喜欢从众,喜欢热闹,交流购物体会和产品比较,与百思买自由、个性、私密的购物风格相冲突。
以上种种,更大程度上是中美两种不同程度的商业文明在百思买的体现。不同程度的商业文明产生出来的事物,必定具有该种商业文明的特征而不会被其他程度的商业文明轻易兼容。正如“橘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百思买在中国必定举步维艰。
所以,2006年,百思买开出中国第一家店徐家汇店之后,两年没能开出第二家店。那是因为以上种种,都转变成了百思买在中国的运营成本。徐家汇店年销售额虽然做到了4亿元人民币,但是到2010年才开始赢利,可见开店及运营成本之巨大。
成本往往是一个自设的陷阱
百思买在中国,无论是硬性的开店成本,还是培育中国人消费习惯的软性成本,都很高。而且人们早已习惯了苏宁国美的销售方式,要改变人们固有的消费习惯非常艰难。
我们来看看两种商业模式在中国运营成本的差异。
1.在开店成本方面。苏宁国美在“收取固定租金(即种种促销费用)+销售额分成”模式下,只需要预付门店的总租金和卖场管理员工(一般60人左右)的当月工资。卖场的统一装修费用可以分摊到各个制造商头上,开店需要的样机和促销员都由制造商提供。这样算下来,5000平方米的连锁门店,初期投入只需要500万元,后面源源不断地收取租金,现金流的压力就很小。
而在差价模式下,百思买需要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是上面人数的4~5倍),装修费用、开店需要的样机和促销员,百思买都要自己承担,而且人工成本平均超过3000元/月。算下来,同样规模的门店,初期投入至少要3000万元现金,而且后面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支持货物的周转。
2.广告费用方面。百思买每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广告。一位苏宁高管说,“目前,每年我们在上海的广告投入都超过亿元,百思买的总投入当然少一些,但由于门店太少,摊到每一家门店上的广告费用就太高了。”
显然,跟苏宁国美相比,百思买受到的财务压力更大,而中国目前处于“谁跑马圈地更多,谁就能最终胜出”的时代,成本的高低不同,直接造成双方在扩张速度上的差异——2006年5月,百思买和旗下五星电器刚开始合作时,百思买中国和五星的门店之和大约是苏宁的1/3。双方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数字变成了1/5。
3.与制造商的合作方面。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制造环节日趋微利,家电制造商对销售终端的控制能够让它们攫取更多的利润。在苏宁国美“收取固定租金+销售额分成”的模式下,家电制造商通过进入苏宁国美,派驻促销员,间接控制销售终端,获得更多销售环节的剩余收益;而在百思买模式下,家电制造商没有渠道的控制力,无法分享销售环节的剩余收益,这是家电制造商很难接受百思买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