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陷裁员纠纷 进入壁垒和资本泡沫(3)

时间:2011-09-17 08:28  来源:网络资源

  “它的成本铺得很高,但做广告、请代言人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张欣指出,“凡客的核心消费群是价格敏感型的,公司的产品并不会因为名人代言后就能提高单价。换言之,你每打一轮广告产品能卖的更贵一些,你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如今,随着电商整体环境日益白热化,广告单价逐年走高,新进入者越发频繁,“每一个小的垂直领域的增长率都很难保证”。对凡客而言,裁员只

  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背后的问题很可能是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譬如在规模增长、毛利水平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成本和现金流无法满足团队的成长。

  这种情况下,先知先觉的凡客提前做了减法——除了裁员外,也包括降低网盟合作佣金,比例自16%调低至10%。据悉,此举至少可以给凡客带来两千万的利润。

  如果说凡客的“冒进”体现在广告投放与人员招聘上,那么高朋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更“幼稚”一些。毕竟,团购是一项基于本地化生活的服务,要求决策者对各地的消费习惯十分熟悉。在这一点上,完全由老外管理的高朋显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用浦思捷的话说,高朋渴望在中国市场做到专业的程度,“但最后发现,之前想的十件事只做了两件,这两件又都失败,接下来的8件也不想做了。而公司招人的节奏是按照此前想的做十件事来招的。”

  打个比方,高朋网希望网站上的产品全由自己来拍照片,这就需要请专业的摄影师,但团购产品的流转速度非常快,许多诸如餐饮类的团购并不需要网站专门去拍。在此基础上,高朋网认为在推进具体业务前,必须先把各地的架构搭好,这导致公司在收入不多的情况下,成本却急剧上升,很快入不敷出。

  而在谢文看来,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00人以下的规模是“无痛经营”,而发展到100至500人时,就会出现正规化的层级、部门的利益和沟通难题等,这时公司很容易面临管理不良的挑战。从500人到1000人,一般互联网企业要经历三五年才能过渡好;而从1000人到1万人,互联网企业可以很顺利的跨越。对年轻的团购企业来说,短期内建立庞大的架构显然是不理智的,何况,“团购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在各地建分公司,相比一般的互联网公司,它们还要面临标准化与效率的难题,其中的难度更大”。

  进入壁垒和资本泡沫

  就在去年3月,团购网站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就如樱花凋谢般谢幕。面对如此的大起大落,邓华金的解读是,“团购和电商企业近两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同质化,这是此番裁员潮反映出的核心问题”。全国五千家团购网站一窝蜂地做同一件事,导致产品全线打折,人工成本和营销成本直线上升,团购的商业环境及其恶劣。

  今年8月,人人网旗下的团购网站糯米网的财报显示,公司今年二季度总营收仅为110万美元,运营开支达到560万美元,净亏损达450万美元。然而和动辄几千名员工的竞争对手相比,糯米网的运营成本已属良好,截止到6月23日,公司的员工总数仅为499人。

  相比起团购,已经上市的一些B2C公司同样不容乐观:当当网今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40万美元,同比增加了60%。浦思捷指出,电商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资本又频频加仓,导致大家对市场的拼抢尤为激烈。“地面商场的拓展和选址讲究时间差,如果别人比我早半年进驻商场,我再进入就很难。但电商并非如此,各种网站的广告位是海量的,只要有资金,就有可能后来居上。”正因为此,各大B2C在产品、营销领域相互抄袭,竭力跑马圈地,先行者要树立竞争壁垒十分困难。

  今年上半年,一线团购网站融资总额占行业融资规模的80%,在邓华金看来,“团购业的冬天或许是个契机”,因为只有等资本的泡沫破灭,健康的企业依旧生存下来,行业的转机才会到来。

  眼下的种种迹象表明,团购网站已充分意识到粗放式竞争的弊端,正试图寻求更加精细化的发展模式。易观国际在今年2季度针对国内团购市场的数据监测报告认为,团购模式的差异化已经开始显现:拉手网试图成为综合性的团购交易平台,商品类交易的比例越来越突出;24券今年二季度在每日团购之外,增设了商城频道;而聚美优品在限时特卖的基础上,正式向B2C模式进行过渡。

  在邓华金看来,差异化的一种方式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找准自己的位置,“电商产业链里,有做供应商的,有做软件系统的,有做物流的,有做营销和分销的,有做用户分析的,每个公司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十分必要”。第二,如果在规模或用户体验方面做不到差异化,这样的公司最终也会被收购或倒闭。毕竟,用户的习惯会越来越统一,“没有人会同时记很多个域名”,企业要做的就是先入为主,尽可能地增强用户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