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0-21 08:08 来源:网络资源
从“迎合”到“加强监管”
但从去年开始,大环境变了,零售业游戏规则也开始收紧。
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流通产业是一大推动器。但去年开始,由于多种原因,物价上涨。为此,搅乱物价市场的违法行为成为发改委监管的重点。今年初,家乐福因“价格欺诈”被作为典型处以行政罚款。如今,沃尔玛重庆“绿色猪肉”事件又因食品安全问题致使13家门店被责令停业15天整改。
“首先要注意,这是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出现的问题。包括造假门、价格门、质量门等都是部分地区出现的,是局部问题,而不是整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表示,不过这也暴露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进程加快,疏于管理,造成了部分企业鞭长莫及、各自为政的问题。同时,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发展过快导致人才不足、素质不高,在经营理念上很难贯彻总公司的精神。造成部分地区的管理层违背了中国国情,违背了必要的管理条例。“因此高层的变动,一定程度上,是外资企业出于提高管理的考虑。”
事实上,目前对于官方政府,对于行业,对于老百姓,外资企业在华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在变化。王先庆认为,这就像恋爱期间,恋人对对方的缺点完全忽略、看不见,各级政府为引进这些外资超市巨头极力迎合并“呵护备至”。但结婚后逐渐看到缺点。有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外资超市的监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其滥用消费影响力地位的一个警示。
市场新策略的挑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处罚行动中,素来作为零售业职能主管部门的商务部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联合执法,而是由国家发改委、重庆工商局单独行动。“这其中折射出来的信号或许是,中国政府以往给予外资零售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过去,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违法成本正在逐步提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售业资深人士表示。
“本土零售业逐步成熟,加剧市场竞争性。随着整个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和成熟,已经给外资企业带来压力。”黄国雄表示,这说明了外资的进入必须慎重考虑,不能采取遍地开花,快速发展盲目开店的方式。如果盲目发展,关门、退出等现象仍会继续发生。有零售业人士认为,到2015年国内大卖场将出现饱和,重新洗牌。“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加强。随着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慢慢弱化,公众注意力的提升,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
大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和未来发展策略。在与国内本土企业逐步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水土,“换人”或可带来新的尝试。不过,下一轮发展显然将变得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