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商店:难以突破农超对接的“瓶颈”(2)

时间:2011-11-04 08:24  来源:网络资源

  获得平价商店的申请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经营业主必须实行产销对接,其目的则是为了为农产品流通环节“瘦身”。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链条中,产品流通到消费者手中,需经过采购、运输、批发、进场、零售5个环节。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举例,按照当前运输费用,以500公里为运输平均值,采购价格以1元为标准,前四个环节的涨幅都在15%~20%之间,最后一个环节可能存在50%以上的涨幅,最终定价在2.5元左右。也就是说,从生产到零售终端,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150%。

  对此,新供销购物广场负责人也表示赞同,其透露,未推行农超对接前,公司向广州各大批发市场和配送公司下订单,后者再向小型农产品批发商采购,小批发商再向农户采购,而每加一个流通环节,农产品的价格都会被提高。但如今通过自己的采购公司直采,公司可直接跟农户“对话”,还能掌握定价权。通过直采,蔬菜类商品采购成本下降了20%~30%,粮油约能降3%~5%。

  此外,直采还将利于零售终端监控产品质量。

  农户零散成瓶颈

  尽管如此,平价商店还是难以突破长久以来的农超对接的“瓶颈”。从2003年开始,国家已开始倡导推行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但至今除了沃尔玛、华润、中百、武商等大型超市做得稍有起色外,许多中小超市却很难推广。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在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组织化水平较低,不利于推进农超对接。”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说。而有关政府部门数据也显示,目前,中国仅有8.2%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

  “以往超市是跟公司打交道,如今是跟数量庞大的零散农户打交道,他们各自的诉求不同,需要规模化采购的企业很难统一,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一零售业人士也告诉本报,超市采购在传统采购渠道中,农户是与批发商进行现金交易,而超市推行的是分期结算,这种结算方式很难被零散农户接受。这些因素都将继续制约平价商店真正市场化。

  在日前举办的2011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上,记者还获悉,目前传统批发市场流通的生鲜产品仍占七成左右,而实行产销对接商品占比不到20%,且后者流通的品种、覆盖范围都十分有限。

  “未来,平价商店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流通渠道。”深圳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湃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各种因素限制,平价商店模式对传统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冲击有限,最多可能只是当前农副产品零售渠道的一种补充。杜岩宏则认为,即便今后政府加大推行力度,平价商店与其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市场比例最高也只可能达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