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企业丑闻不断(2)

时间:2011-11-08 08:10  来源:网络资源

  然而,与利润结伴而来的,还有层出不穷的“食品门”丑闻。重庆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沃尔玛自从2006年进入重庆以来,因销售过期和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先后处罚了21次,仅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就受罚了9次。

  更重要的是,沃尔玛不是个案。世界第二大的零售商家乐福集团,前有与“康师傅”的断供风波、篡改生产日期以卖过期食品等丑闻,后又被爆出12年未给员工涨工资的消息。最近的事情更加离谱:2011年10月18日,消费者汪毓兰在武汉家乐福超市光谷店购物结账时,因4袋促销赠送麦片是否要付费与收银员发生争执,被超市认作小偷并被强迫拍照签字。10月20日,汪老太与老伴再次前往光谷店,在请求店方书面致歉未果后,竟在家乐福超市的相关负责人面前下跪以讨回清白。这种“本土化”的服务态度不免令消费者心寒。

  谁把沃尔玛们“惯坏了”

  肯德基的“豆浆门”,味千拉面的“骨汤门”,麦当劳的“蛆虫门”,雀巢奶粉的“菌落门”……五花八门的丑闻打破了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信任,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沃尔玛作为世界著名的零售企业,在国外诚信、严谨,为什么到了中国就频繁出问题?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本土何以集体“变质”?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刘美珣就以上问题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作了解读。她说,本土化是跨国企业最核心的战略,其实质是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各方面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这有利于跨国企业降低经营费用、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进行海外扩张时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保持竞争优势。

  但是,在消费者看来,本土化的“副作用”使得许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变坏了”。刘美珣归纳了三个原因:“第一,跨国企业被惯坏了。中国消费者对跨国企业怀有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认为其商品质量好、管理严,为其占领中国市场做出了贡献。我们也不像国外的消费者那样有维权意识,从而让跨国企业有恃无恐。第二,中国本土没有能与跨国企业相抗衡的品牌,导致外资品牌更加傲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跨国企业钻了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空子。”

  中国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很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重庆市工商局对沃尔玛开出了“最严厉”的处罚,但269万元对于这个行业巨头来说,仅相当于3天的营业收入,15天的关门整顿之后又照常营业,这些手段无法让企业付出实质性的代价。

  刘美珣认为,沃尔玛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美国发展壮大,能严格遵守美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的框架,各项制度不尽完善,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相关的政府部门监管执行不力。正是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才让沃尔玛们有了空子可钻。市场经济不能自发解决道德问题,无论沃尔玛如何换帅,从根本上都改变不了其追逐利润的本能,因此要想令其不再频繁出“门”,必须要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