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1-17 08:35 来源:网络资源
2000年11月,上海。一场主题为“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的行业会议吸引了全国上百名零售业界领袖的参与。大家都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狼来了,怎么办?”
此时,据中国正式加入WTO只剩一年时间,中国入世的各项谈判进入攻坚阶段。对零售业而言,入世意味着全面对外资开放,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等顶着世界500强光环的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开店将不受地域、数量以及股权的限制。
然而,该来的还是要来。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入世相关规定,零售业于2004年全面对外资开放。零售业将取消外资在中国开店数量、股权以及区域的限制。在这之前,外资只能在一些特区的城市开店,而且中方必须成为控股股东。
回首过去的十年,并没有因为哪家本土零售商纯粹因为“狼来了”而倒闭,本土零售商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相反,外资的进入带来了现代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回顾“入世”十年,中国零售业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十年“与狼共舞”生涯中,本土零售商有哪些反思?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
入世前夜(1995~2000年)外资曲线进入 内资蹒跚学步
1995年的一天,朝阳区北三环东路开出了一家叫做家乐福的商店。与国营商店不同,这家店体量巨大,营业面积达8000平方米,而且里面商品齐全,可以买到从衣服鞋帽到家用电器的任何商品。从那以后,“逛家乐福”变成了当时流行的活动,大卖场这个业态开始在中国零售业生根发芽,“一站式购物”也成为当时的新鲜事儿。
《中国经营报》:中国零售业早在1995年左右就已经开放了,那时国家对外资零售业的政策是什么?
裴亮:当时外资开店属于试点经营。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项目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企业经营范围为百货零售业务、进出口商品业务,不得经营商业批发业务和代理进出口业务,享有进出口的经营权,外汇自行平衡,进口商品限于在本企业零售的百货商品,年度进口总量不超过本企业当年零售总额的30%。
合资企业要求中方控股,我记得外经贸部有一个名额,于是它让下属企业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与荷兰SHV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成立了中贸联万客隆商业有限公司,这便是后来的万客隆超市。
1997年以后沃尔玛在深圳开出了国内第一家购物广场和第一家山姆会员店。当时我们组织了一大批国内零售企业家去深圳沃尔玛参观,本土零售商第一次感觉到现代零售业的管理技术。上海华联的一个副总看到沃尔玛将店内所有的商品包装箱统一回收管理之后,便回去在华联系统推广,将门店所有的包装纸箱回收到总部统一处理。就这一项小小的改进为华联每年贡献100万元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