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零售业再次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2)

时间:2011-11-17 08:35  来源:网络资源



  入世磨合(2001~2004年)纠结“超国民待遇”

  2004年2月1日,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零售高峰论坛”上,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向台上嘉宾龙永图提问。“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没有把零售业当做战略性行业。龙秘书长,你是否觉得,在中国加入WTO的条约中,有关服务贸易的让步太大了。”面对质疑,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他自己觉得委屈。龙永图指责是地方政府在实施对外开放时不顾原则,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随意突破政府制定的开放底线。

  《中国经营报》: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功加入WTO。零售业谈判结果出来之后,业内的呼声是什么?

  裴亮:大家关注的核心变了。之前大家呼吁要保护民族零售业,入世之后大家呼吁更多的便是同等国民待遇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的需要,招商的时候对拥有世界500强光环的外资企业格外照顾。那个时候,外资从税收、土地政策、还有网点资源,都要好于内资。这个问题一直到目前为止都没很好的解决。

  《中国经营报》: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业开放是否真的过度了?

  裴亮:开放程度的评价参考什么样的标准?这不好确定。不过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是,越开放的行业本土企业竞争力越强,越保守的行业企业竞争力越弱。比如,以家电和汽车来做比较。家店是开放较早的,所以本土家电企业竞争力也强,企业是开放晚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完全开放(2004年至今)与狼共舞

  2004年之后,一个微妙的变化是,“狼来了”的呼声逐渐微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狼共舞”。步步高商业集团董事长王填说,“沃尔玛有难处,我有长处”。大商集团董事局主席说,“外资是狼,我不是羊,而是牛”。原国家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将外资比作单打冠军,本土零售商比作团体冠军,在这个阶段,则是外资零售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的阶段。

  《中国经营报》:以前大家都呼吁狼来了,现在很少提了。以前都说家乐福、沃尔玛如何厉害,现在都不说了。中间的临界点是什么?

  裴亮:应该是以大润发的崛起为分界点。“黑马”大润发大约三年前浮出水面。三年前我们做连锁百强表的时候,大润发单店销售额3.5个亿,比家乐福高出5000万元,比沃尔玛高出1个亿。于是我们觉得这个企业厉害。大润发虽然是台湾超市,但毕竟是中国人开的。

  回过头来看,没有一家零售企业真正因为狼来了而倒闭。很多零售企业的倒闭,都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与外资的竞争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国经营报》:就目前的形式,内外资零售商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势?回顾十年,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裴亮:从快消品总量来看,外资超市基本上都跻身前十名里。从市场区域来讲,一线城市,内外资半壁江山,外资略强,相对处于主导的地位。在二三线城市,外资虽然都进入了,但与当地零售比,不如一线城市那么强。当地本土企业的总量已经比较大。二三线城市本土强于外资。

  从现在来看,保持灵活的区域策略是相对成功的战略。现在日子过得好的零售企业,基本上是坚守在一个区域,多业态发展,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