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2-02 19:18 来源:网络资源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五年后的中国零售企业的格局是怎样的?那时的外企还有现在这么强大吗?他们与内资企业的相对竞争力是加强了,还是相对弱化了?国内的国有企业的命运如何,他们的相对竞争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吗?民营企业呢?还会有第二个永辉和步步高出现吗?那些区域型龙头企业的命运会如何?
我也就这个问题问了不少业内专家和公司的总裁级人物,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三种类型的零售企业都会有所增长,当然可能有的会快一点、发展的质量会高一点,有的则会发展速度慢一点。
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大家都看好民营的区域型龙头企业的发展,认为即便在外企和国有零售巨头的围剿下,这些企业凭借自己的特有优势仍然会快速发展,他们在市场上的份额不仅不会萎缩,甚至有可能有较明显的上升。
我是非常赞同这一观点的。根据我这27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我深刻地认识到,支撑某一类型企业快速成长的四种作用力主要是:品牌红利、管理红利、机制红利、资本红利。
在过去的15年中,外资零售企业充分享受到了这四种红利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在品牌红利方面,那些商业地产企业对外资品牌总是趋之若鹜,为赢得外资零售企业入驻本物业,甚至不惜用热脸去舔外企的冷屁股,给外企的优惠条件远远高于内资企业,但是最近这一两年,即便是在三四线城市,对外企的盲目崇拜似乎已经淡化了许多,这也就意味着外企的品牌红利差不多要透支完了。
第二个是管理红利,象家乐福等大卖场教父,他们在大卖场领域在科学化营销和精细化管理方面所做的积累是国内企业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15年来,伴随着无数由外企流向内资企业的管理人才的流动,那些原本只有外资卖场才可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般的管理红利,也已经被内资企业所逐渐地分享和稀释了。
第三个是机制红利,过去外企相对于内资企业的员工待遇要高很多,而且员工在其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路径,企业在帮助员工成长方面非常舍得投入,这样便使得外企能够不断地吸收到业内的顶尖人才,从而进一步支撑其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然而现在,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外企在机制方面的短板,在外企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在外企是没有真正的归宿的,请问:有几位在外企干了以后成为千万富翁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但是那些在外企干的可都是零售业的精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