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狼归来” 外资零售宠溺难续(2)

时间:2012-02-25 08:07  来源:网络资源


  
大鳄为何能扑面来袭
  从百货到超市,作为老零售人,安徽乐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卫对于外资零售企业的感情有点复杂。
   1997年,安徽的百货商场开始试水超市经营,当时所有的员工都很茫然,对超市的第一印象就是把柜台拿掉,敞开让顾客购物。
  在王卫的印象中,1999年前后,他当时所在的企业才开始接触到一些有关超市管理的信息,对于超市的经营,基本是在不断犯错中总结教训。
   3年后的2000年,正当该企业在安徽合肥几乎成为超市代名词的时候,外资零售企业来了。
   “不得不承认,当时的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零售企业的确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但为什么本土企业一夜之间大量倒闭呢?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的助力。”王卫解释道。
  根据王卫的回忆,当时第一家外资零售卖场进驻合肥的时候,安徽的媒体成篇累牍地报道零售大鳄来了,告诉消费者外资零售采用的是全球联采,价格相当优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当时有一家本土零售企业因为房租到期而结业,却硬是被媒体报道为因为外资的大鳄效应而不得不关门,这给消费者和政府都造成很大的错觉。”王卫补充道。
  这样的例子在全国时有发生,王卫认为部分媒体早前的一些倾向性报道似乎免费为外资企业做了广告,诱导了消费者。
   2004年,有媒体报道某外资零售巨头企业为了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商品降价约20%~30%的新闻,消费者大呼便宜的同时,内资零售企业却有点窝火,“这些外资哪来的这么多的利润,如果真的可以降幅这么大,早干什么去了?”
  而实际上,这些大鳄最开始的利润似乎的确很可观。
   2011年年底,一则“10年前大连沃尔玛公司租了房但是房租至今却分文没付”的消息在业内掀起不小波澜。
  在一位商业地产开发商看来,在中国,像沃尔玛这样的外资卖场,租赁物业却不给租金的事件并不是个案。
   “很多外资卖场在中国签订物业的时候,合同条款非常多,所以房地产商一开始在与这些卖场合作的时候,都会以其合同为准。”该开发商解释道。
  但这些看似相当详细的条款却隐含着不少“学问”。
   “某外资巨头的物业合同中有很多要约,比如周边入住率必须达到80% ,如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就可以免付或者迟付租金。地产商习惯了夸大,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要紧,但该外资会聘请专门的统计公司来审核入住率,一旦达不到,就是违反合同要约,有权不付租金或者迟付租金。”该开发商补充道。
  在他看来,很多地产商与外资卖场合作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隐藏着很多不付钱和迟付钱的情况,这种待遇使得外资比内资的生存条件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