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通胀:零售业危险与机遇共存

时间:2012-03-15 08:48  来源:网络资源

  持续通胀将逐渐让所有有利因素消失,这时候通胀对零售业的影响便不可能完全被吸收和对冲。

  从2010年10月,CPI超过4%以来,至2012年1月,我国CPI已连续16个月处于高于4%的高位,甚至一度高达6.50%。

  对于这一轮的通胀对零售业的影响,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受益派和影响派。

  “受益派”认为,温和的通胀,对零售业是有益的,因为温和的通胀能够刺激零售业的发展。

  “影响派”则认为,通胀引发的未来消费信息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及为治理通胀而制定的政策的出台,都会给零售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有利因素消失

  目前,通胀对零售业的影响实际上并不突出,这使我国零售企业并未真正感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表示,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零售企业相比,我国的零售企业的日子要舒心得多。

  任兴洲认为,现在很多人认为零售企业的收益较多,纯利润也比较好,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些与通胀对冲的因素,例如企业所得税的调低,原来是33%,在两税合一以后,为25%左右。这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胀在零售业身上的体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胀条件下,零售企业的渠道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可以压低供应商的价格,与供应商共同承受部分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只要没有严格的价格控制,便可以通过提价来转嫁给消费者另外一部分压力。因此,这种渠道位置的优势使得在这一轮通胀的初期,零售企业的感受并不明显。

  通胀压力下,一些零售类企业确实在运营上下足功夫:扩大直接采购规模,加强现金管理,控制费用,加信息系统与存货管理、提高周转效率……但也有企业“另辟蹊径”,通过提高返点等措施向上游要利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成本在不断提高,零售企业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所有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利息的增加也使得资本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将成为零售业未来发展中的“拦路虎”。

  值得重视的是,零售企业获得流动资金的机会在减少。零售业是一个对资金要求非常高的行业。虽然2012年以来银行业第一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近两年来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使得社会流动资金受到限制,而2012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国家是否还会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并不明显。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大型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使其资金成本、利息成本加大,造成资金链紧张,对中小零售企业的影响更加突出。

  店铺压力显现

  事实上,通货膨胀对于连锁经营企业造成的损害已经部分显现。

  “旺铺店面需求合租”的租赁广告不断出现在网络和报纸上。房租、人工、进货成本、水电、营运费用,都在上涨,店铺不得不压缩成本。

  中小型餐饮企业已经纷纷开始涨价,一些大型餐饮企业也加入涨价队伍,一碗原本18元的味千拉面已经提价为21元,店内的面点、小食也都有2~3元的涨幅。麦当劳也宣布在中国全面涨价,其汉堡、饮料和小吃的价格上涨幅度约在0.5~1元左右。

  国美电器人士认为,短期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白色家电如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因为原材料的不断上涨使得行业整体都处于价格上升通道。预计在今年夏天旺季,对空调的影响就会显现。

  从已公布年报的A股零售业公司中可以看到,实现盈利或预告盈利的公司约占九成。不过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其中百货零售业公司净利润增幅普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