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下一出口:购物中心、电商、金融?

时间:2012-04-09 08:27  来源:网络资源

  3月24日—25日,以“价值、模式、使命”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在天津召开。“秉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不断提升中,引领中国百货业变革”是本届高峰论坛的宗旨和方向。

  面对风起云涌的零售业多元化态势,自主品牌少、千店一面、物业成本高等是当前国内百货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很多百货从业者心存疑问:百货会被购物中心完全取代吗?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如果重塑百货业的价值,出口在哪里?

  在本届高峰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宝祥、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亢小燕以及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李生共同探寻百货业的新价值,希望能给百货从业者以启迪。  

  近两年,有关零售业话题谈论最多的恐怕是百货业的转型。的确,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传统百货的生存空间。其实不难看出,货品的销售在商场所占的份额已日趋下降,而休闲娱乐等体验式的消费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具备体量优势的百货开始寻找出路,增设了餐饮、生活配套设施、娱乐等业态种类,而一些受面积制约的传统百货则遭遇转型之困,这其中也有不少百货开始试水电商。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百货的购物中心化已成趋势。那么,百货业究竟该怎样转型?百货和购物中心未来将呈现什么局面?百货是否应该涉足电商?  

  出口一:向购物中心进军  

  百货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这也是传统百货转型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应看到,百货从业者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需求走出不同的改革道路。  

  记者:您认为百货向购物中心方向拓展是必然趋势还是权宜之计的选择?

  亢小燕:其实广百从2006起,已开始运营了首家购物中心。其面积接近8万平方米,其中广百百货占1万多平方米,另外引入了超市、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意识到购物中心这种业态是发展趋势。

  在我看来,之所以会产生购物中心,并不是从业者空想的,而是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产生的新形态。所以,百货的购物中心化或者说百货往购物中心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记者:百货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百货这种业态会不会消失?

  亢小燕:其实百货这种业态并不会被购物中心完全取代。百货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应根据当前形势做出适时转型。我认为,未来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应该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具体来说,一方面,百货公司在选址时会首选进驻购物中心,而这个购物中心有可能是自己开发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商业地产需要我们进驻。另外,有的传统百货具备体量优势,可以做成购物中心化的百货。举个例子,广百在广州的旗舰店刚开始营业时只有两三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后来经过物业扩展,经营面积扩到五六万平方米。于是,我们增加了购物中心元素,比如餐饮、生活配套设施等。目前来看,转型很成功。所以,如果百货不转型,其未来的生存空间会很小。  

  记者:荆老师作为专业研究零售业的学者,您怎么看待百货业未来的发展?

  荆林波:一个问题有多个答案,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体制不同、顾客群不同、差异化表现不同、经营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的转型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抉择,不能盲目跟风。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大城市,百货从业者千万不要被购物中心和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蒙蔽了眼睛。所以,同样是做购物中心化的百货,但门道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