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6-07 08:07 来源:网络资源
近年来,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国内图书市场的出书量屡创新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销售这些书籍的书店却因成本上涨难以支撑纷纷关门。图书市场“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出书人、出版社和读书人极为纠结,国内图书市场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让包括图书市场在内的文化产业成为国内经济稳增长的新军,为此,本刊特意组织了这一组系列报道
书价涨幅滞后物价 大师专作成“奢侈品”又有何妨
业内人士认为,探讨书价高低,应该将不同类别的书,或者将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书区别开来。例如,学生教辅书的价格就应该得到严格的监控,而科教类读物的价格就应该更为侧重体现知识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国内图书价格究竟是高还是低的争论从未休止过。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价、收入、消费理念的不断变化,图书价格逐年攀升的现象客观存在。但与此同时,相对于物价,书价的涨幅似乎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在业界看来,图书的定价一直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而随着在“知本”就是“资本”理念的不断深化,书价不仅不高,反而是太低。与之相反,以部分读者为代表的另外一方却认为,图书担负着普及知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任,如今的书价已经使图书成为“奢侈品”,令绝大多数渴求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望尘莫及。
“图书这种商品面对的读者群太宽泛了,探讨书价高低,应该将不同类别的书,或者将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书区别开来。例如,学生教辅书的价格就应该得到严格的监控,而科教类读物的价格就应该更为侧重体现知识的价值。”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图书价格因何而定?
图书馆、图书城、专业书店、街边书店、读书俱乐部、书吧、电商图书网站……,如今的人们选择书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书的种类更是琳琅满目,登录某知名电子书商网站,在售图书被商家细致地划分成文学、小说、艺术、传记、励志与成功、经济、管理等40大类,每一大类下又被划分为若干小类。
细致入微的分类体现出图书越发强化的针对性,却也叫人挑眼花缭乱。而与图书分类一样令人眼花缭乱、摸不清头脑的就是各类图书的定价。
以国学类图书、教辅类图书为例,一本由国学大师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易经杂说》在该网站售价为13.4元,其原价为21元,降价幅度超过36%;而一本由美国迪士尼公司、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人们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培养孩子好性格的80个经典维尼故事》现售价格为19.3元,原价为35元,降价幅度近45%。
虽然在商家的强力促销下,两本书都做出了巨大让利,价差也由原来的14元(35元与21元)缩减为5.9元(19.3元与13.4元),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说明书的定价并不完全由本身价值决定,而更多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书作为一种商品,我们很难说它根据市场定价就是错的,但体现自身价值也是书作为知识载体,在定价上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这一话题上,各方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书价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慎重把握的问题。书价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图书的购买能力和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作者的收入水平和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书价太高必然制约读者的购买,书价过低也会损害作者及出版社的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图书定价的总体要求是“保本微利”,因此图书定价实行的是低价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对于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