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纷纷关门 图书市场期待新奶酪(2)

时间:2012-06-07 08:07  来源:网络资源

  图书价格涨幅滞后

  既然图书定价的规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解题”,那么近年来有目共睹的书价猛增又应该怎样诠释呢?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定价为85元,1999年版定价230元,2010年版定价300元,21年间价格增长了252%;而《新华字典》1998年版定价11元,2010年版定价则为16元,12年间定价只上浮了45.45%。

  对此,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辞海》的价格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很多是由过度包装造成的,而更多的书如《新华字典》一样,涨幅十分有限,特别是将其与物价、房价、人均收入的增长作比对,应该说书价涨幅是滞后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曾以2002年至2009年书价走势,描绘书价的上涨情况。2002年的图书价格,按印张计算是一个印张平均1.17元,按册数计算是一册平均7.79元。2009年,一个印张平均1.50元,一册平均12.05元。2009年与2002年相比,单印张涨幅28.21%,单册涨幅54.68%。再看同期的居民收入,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7702.8元,农村居民是2475.6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17174.7元,农村居民是5153.2元,分别增长了123%和108%。从中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的增长是远远高于书价增长的。图书价格与其他社会用品、文化用品相比,其涨幅是比较低的。

  记者手记

  综合来看,书价增长确实滞后于物价、收入增长。但在笔者看来,对于书价究竟是高还是低的评判仍不可一概而论。试问,那些知识含量丰富,融作者毕生智慧于一身的著作在被认可的前提下,即便成为“奢侈品”又有何妨?而那些仅仅重复印刷,通过产业链“潜规则”(老师推荐学生购买等)运作的教辅书籍,即便仅定价几元钱,也是为家长、学生平增了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庆幸的是,管理层已高度重视这一现象。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要求对中小学生主要教辅材料将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