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中小型业态 超市集体“瘦身”(2)

时间:2012-06-12 08:17  来源:网络资源

  根据估计,社区小超市市场的规模可达到每年800亿美元。而为了启动对于这一市场的争夺,沃尔玛将开设多达100家名为Neighborhood Markets的社区小超市。社区小超市是一项处于初期阶段的业务,而这项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也将与沃尔玛的传统客户存在显著的不同。沃尔玛希望向居住在市中心的客户提供与其传统超市相同的购物体验。

  与美国不同,沃尔玛中国关闭在一线城市的惠选店,同时在三四线城市布局这一新业态,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一线城市大卖场业态布点越来越密集,单店盈利空间逐渐缩小,为降低投资风险,更为灵活的中型超市业态成为零售市场新一轮争夺战的至高点和零售企业新一轮的业绩爆发点。另外,眼下渠道下沉成为趋势,虽然租金成本低于一线城市,但客流量不足的问题就极为突出,会导致培育期加长;相比之下,中型超市渗透性强,更贴近社区、居民。

  在日前发布的零售百强报告中,22家外资企业零售额合计占零售百强销售总额的17.9%,比重比2010年下降4个百分点。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1.3%,增速比2010年降低了12.6个百分点。

  但是,外资零售业新开设门店中一线城市占比较小,而在三线城市开店占比大幅度提升。其中沃尔玛由2010年的45.5%上升到50.8%,家乐福由2010年的12.9%上升到48.3%,大润发由原来的59.1%上升到了76.2%,乐购由原来的40%上升到53.3%。

  可以说,外资零售业一方面进行业态调整,另一方面也渠道下沉,而业态调整,创造不同于一线城市的新业态是进军三四线城市的利器。

  坪效是盈利关键

  但是中型超市也面临着很多难题。

  中型超市面临的成本压力主要是两块,一是房租,二是人力成本。有些企业为缓解压力,于是直接冲着这两个目标而去,结果选择了许多房租相对较低的区段,但由于地域偏僻,客流量不够,而社区超市又很难像大卖场那样具有较强的聚客能力,导致不死不活,反而使单位销售的租金占比居高不下。

  “选址一定要谨慎,不能只图便宜,在现金流充足时,尽量购买并持有一些物业,以化解房租上涨压力;同时引进在特定社区销量高、利润也高的商品,提高坪效;不能通过一味裁员方式来减少人力成本,关键在于增加人均产出。”业内人士给出了建议。

  “我建议社区超市在商品结构调整上面做文章。比如快速地调整商品结构,使本店的商品结构在功能、品牌、价格带这三个维度上更好地满足该商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每个小类中平均单品的销售额和每平方米效益,多引进明星商品,快速淘汰滞销商品,进行有效促销,提高促销拉动效应,在商品的陈列上要更有艺术性和吸引力,努力解决门店的缺货问题。”北国超市事业部部长助理周淼表示。

  “面对房租上涨,社区型超市可以通过调整商品结构来增加门店的坪效。举例来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超市发双榆树店是典型的社区型超市,周边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院校学生成为消费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喜欢喝星巴克的咖啡。于是我们就引进其到门店,总共占了不到一平方米的堆头,但由于利润较高,增加了坪效。”超市发总裁李燕川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