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多业态扩张很难“大小通吃”

时间:2012-07-27 15:06  来源:网络资源

  日前,在华试水四年多的乐购(TESCO)便捷店Express业态传出或因业绩惨淡、运营艰难将遭放弃。而5个月前,沃尔玛也在试水三年后宣布关闭中小型折扣店惠选转而进攻三四线城市开拓中型超市。多业态是被外资零售巨头们已证明的成功的战略经验,那么,为何在超市大卖场甚至购物中心业态攻城拔寨、风生水起的外资零售巨头们却偏偏玩不转在中国零售版图中尚属最小角色的便利店、折扣店呢?

  日前,坊间传言,在华试水四年多的乐购(TESCO)便捷店Express业态因业绩惨淡、运营艰难将遭放弃。在网络上,不断有网友贴出“乐购便利店要关门”的帖子,而跟帖者众多,更有上海一些超市企业开始打探乐购便捷店是否有转让门店设施、人员等情况。

  5个月前,沃尔玛也在试水三年后宣布关闭中小型折扣店惠选转而进攻三四线城市开拓中型超市。

  多业态是被外资零售巨头们已证明的成功的战略经验,但为何在超市大卖场甚至购物中心业态攻城拔寨、风生水起的外资零售巨头们偏偏玩不转中国这最小角色的便利店、折扣店?

  乐购便捷店拓展艰难

  此前,乐购是最早开始尝试中小零售业态的在华外资零售企业,最早在2008年,其便从英国引进这一已在欧洲市场落点超过700多家的业态门店。随后,沃尔玛、永旺、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开始紧随乐购步伐布局中小零售业态,并予以便利店、折扣店等大同小异的名称,但5个月前,沃尔玛惠选折扣店却突遭关闭,被业界视为中小零售业态运营艰难的信号。

  今年2月,沃尔玛悄然关闭了其试水3年的惠选折扣店。“惠选”是沃尔玛当初希望在中国区大力推广的新业态,该业态介于便利店和标准超市之间。虽然沃尔玛也曾放言要开出1000家门店,但3年的试水却仍只敢开出3家门店,并且没走出深圳地区,门店分别位于深圳红荔、蛇口以及梅林。

  难道中小零售业态果真是外资零售企业无法攻破的在华零售堡垒?7月23日,中国商报记者致电乐购中国区,其相关公关人士表示,目前未有接到要放弃或关闭便捷店业态的通知或说法。但是,对于乐购便捷店的运营业绩和拓展计划,乐购中国区却始终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7月24日下午,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乐购上海愚园便捷店,走到愚园路637号门口就看到三两个市民拎着大包小包往外走。超市里的人不算多,但是也有不少顾客推着推车在挑选东西。中国商报记者环顾一圈,整个超市的货架上都摆满了货物,并没有明显缺货或撤货的迹象。在总服务台的货柜上,还摆放着很多用来换购的商品,会员积分兑换活动也仍在进行中。便捷店员工表示,目前运营正常。

  尽管乐购便捷店是否遭弃还有待观望,但乐购便捷店Express运营艰难却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乐购便捷店以来,四年多的时间内,至今仅在上海地区开出14家门店,而所有门店都是在去年上半年前开出的,到去年下半年,乐购便捷店基本便停止了拓展步伐。而对于外界十分关注的乐购便捷店运营业绩、盈亏状况和拓展计划,乐购始终以“试水阶段”为官方的解释,而此前乐购便捷店刚开业时的“试水顺利将在上海开出100家门店”的计划也绝口不提。业界认为,一个业态在经历四年多的过长试验阶段依然没有定论的谨慎和门店拓展缓慢的事实,或可印证乐购便捷店运营的艰难和尴尬。

  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乐购上海门店了解到,乐购便捷店Express上海的14家门店,目前散落在上海莘东、延吉、愚园、莘建路、大渡河、中兴等地段,选址基本都在社区商圈,门店面积在200-300平方米左右,商品分为食品、非食品和生鲜。食品主要包括牛奶、大米等,有些食品还可以提前订购。

  可以说,乐购便捷店模式上类似迪亚天天,某些门店上突出了生鲜,也有便利店功能。

  乐购中国区相关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乐购便捷店

  的拓展是独立部门操作,选址也会细分,并不是一定选择社区定位,而是综合考虑周边人流、客流等要素,细分门店。如此而言,相比上海的便利店,乐购的便捷店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为何拓展得如此艰难呢?

  而实际上,在第一批宣布扩张多业态的外资零售巨头中,相比乐购的坚守,晚于乐购试水的沃尔玛早在去年便关闭其便利店业态惠选店,转战三四线城市开拓更大规模的标超;而家乐福更是早早便将中小型便利折扣店迪亚天天分离出去,而早前的生鲜冠军超市至今成为家乐福不敢触碰的阴影。

  与乐购便捷店相类似,沃尔玛此前遭遇折戟的中小型零售业态惠选店面积也介于便利店和标准超市之间,每家店经营面积在200-300平方米左右,商品价格接近社区定位,但品类多过便利店,以食品、日用必需品为主。

  与乐购不一样的是,沃尔玛当初的惠选店的推出是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首创,这一小型零售业态此前在美国本土市场从未出现过。但乐购的便捷店在英国本土却是很成熟的盈利业态。

  显然,当初大卖场发家的好运气没能一直陪伴外资零售企业。

  多业态扩张为何艰难?

  多业态是被外资零售巨头们已证明的成功的战略经验。

  在英国,乐购也有特大店、标准店、城市店、便捷店、一站店,其中归属中小零售业态的便捷店和一站店门店规模都有数百家,其也很受英国本土消费者欢迎。沃尔玛的零售扩张触角更是从超市大卖场、山姆会员店到中型超市甚至线上电子商务,一一拿到自己的盘子内。

  为何在超市大卖场甚至购物中心业态攻城拔寨、风生水起的外资零售巨头们偏偏玩不转中国这最小角色的便利店、折扣店?

  零售业观察人士胡春才指出,中小零售业态首先会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因为要接近社区甚至高档社区,地理位置必须好,租金就比普通门店起码高出20%甚至一倍,还要24小时营业,这更增加了人力、电费等成本。而定位中小门店,意味着社区定位还必须走平价路线,要强调与大卖场商品的低价一致,才不会因为高价吓跑顾客。由此,在高成本低收益、盈利压力巨大之下,门店自然很难维持。

  “门店越小,单品的毛利要求越高,如果走低价路线,是相当有风险的。目前,便利店找到了新盈利点,就是熟食经营,成了最赚钱的品种。此外,快递、充值等服务也是新增盈利点。另一方面,只有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养得起强大的后台。”胡春才指出,门店越小,回报收益越难提高。中小型平价超市业态就存在高成本、低收益的多重瓶颈,要靠规模求胜,在选点、价格和产品组合上要求与传统大卖场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