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多业态扩张很难“大小通吃”(2)

时间:2012-07-27 15:06  来源:网络资源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也表示,乐购便捷店的艰难或在于上海的整个零售环境。目前上海的便利店数量已超过了2000家,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不乏全家、7-11这类强劲对手,乐购作为后来者要想从这一市场中抢食并不容易。

  两家外资都顺势将中小零售业态的选址放在了当初各自发家的地域,沃尔玛放在深圳,乐购放在上海,殊不知,两地的便利店业态都十分发达,竞争早已是白热化。在深圳,7-11、万店通、百里臣等知名连锁便利店数量均超百家。

  在上海,乐购身处的便利店的战场更是残酷。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在上海愚园乐购便捷店周边,就有两家好德便利店,一家快客和一家喜士多。而在上海的乐购愚园便捷店Express,其紧贴镇宁路永源路的乐购超市大卖场,记者采访的路人消费者表示,相比某些乐购便捷店商品价格后还是更喜欢去大卖场,因为货品更齐全,价格更便宜。而对一些从没走进过门店的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很多人对于乐购便捷店缺少认知度,也分不清楚乐购超市大卖场和便捷店的区别。

  “小店更难做。”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乐购的便捷店业态,商品介于便利店和杂货店之间,但杂货店虽然进货渠道没有保证,

  商品质量或许也存在问题,但价格却很便宜,深得国内很多消费者认可。因此,乐购便捷店的价格比杂货店商品的价格普遍要高,很难拼得过本土和个体杂货店。

  其次,乐购过长试验期的进展缓慢或与其代表的外资中小零售店仍在遭遇扩张规模和实现盈利的投资矛盾有关。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零售业态无论便利店、折扣店,想要生存下来依赖的必须是一定的规模。“小打小闹的结果只能是加剧成本,运营艰难,最后导致全部萎缩。”业内人士说,大卖场跟小门店在经营上完全不一样,本身有许多在大卖场不存在的困难,尤其是在配送方面,大卖场基本上是供货商将货品直接送入卖场仓库,但是小门店就需要一个配送中心或者中转仓,因为小门店需要的商品量少,且频次较高,不可能说需要几瓶酱油也还要供货商来送。

  但是,中国商报记者曾走访乐购的物流中心,其工作人员介绍过乐购便捷店的配送和采购与超市大卖场保持了统一,由此可能不太存在配送难题,其分摊的成本也将是整个乐购的物流体系投入。

  导致乐购这类中小零售门店生存艰难的真正缘由是什么呢?

  零售业观察人士胡春才的观点颇为新颖,他直言,外资零售企业做大卖场和小便利门店的方式截然不同。“外资在做大卖场的时候在中国市场能尝到的制度红利或者说非国民待遇优势更多,甜头包括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成熟管理技术带来的光晕效果,吸引着中国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决策者、品牌商、供应商甚至是媒体舆论和消费者,而中国的人才红利也能给予这些劳动密集型的零售行业的成本,使其相对本土的中小零售企业而言,有着不可企及的多方面优势。”

  但是,胡春才指出,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新小区的增多,尤其是外资零售巨头普遍以超市大卖场业态扩张多年后,一二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的大卖场业态都已饱和,外资必须进入新的社区或新城区。而在这些社区,无论是选址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都失去了优势。“商铺一般都为私人所有,不会考虑选址的人是内资还是外资,而考虑更多的是谁给的钱多就让谁租。同时,政府也不会专门为了一个小门店而为外资零售跑腿。”

  外资零售何去何从?

  不过,有人辞官归故里,也有人漏夜赶科场。

  在乐购便捷店艰难维持、沃尔玛折扣店关闭的当下,另外的外资零售巨头卜蜂莲花却宣布也开始在尝试全新中小型业态“卜蜂莲花生活站”。不过,与沃尔玛“惠选折扣店”、乐购Express不同的是,“卜蜂莲花生活站”走的是中高端路线,店内引进了进口货品,甚至还引入了星巴克等品牌。

  中国商报记者日前从伊藤洋华堂广报室部长赵梦红处了解到,成都伊藤洋华堂也将在进入中国十多年后开始尝试中小型的食品超市,定位主要在社区市场,与大商场超市形成互补,目前还处于筹备阶段,大概在明年能开出第一家门店。据悉,面积计划在2000-3000平方米,将突出日常生鲜食品及进口食品。

  紧跟中小零售业态布局步伐的还有永旺集团。在沃尔玛社区便利新店面世后不到两个月,永旺集团便宣布永旺首家迷你岛便利店将在山东亮相。这同样是永旺集团在中国市场此前从未涉猎的小型店铺模式。此前,永旺在中国市场为消费者熟悉的大多为永旺超市和购物中心。

  为何外资非要啃下便捷店、折扣店这些中小零售业态?

  “大卖场业态已经到顶了。”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超市大卖场的综合利润已下跌到5%-8%,外资凭借中国大型超市大卖场业态实现高速增长的盛宴已结束。而近年来过度追求市场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偏偏在经营模式上表现出了比较单一的特点,比如家乐福、大润发、乐购无不是以大卖场为主,沃尔玛也是从两年前才开始扩张山姆会员店和中型超市等多业态的尝试,因此必须做出改变才能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已成外资零售企业共同的命题。

  6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全国出现销售下滑的连锁企业占比达到19%,店面数没有增长的企业,比例高达31%。

  顾国建说,大卖场业态的到顶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其业态的本身制约。目前,由于大卖场数量过多,竞争激烈,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大卖场布局已基本没有地盘可扩,优质商圈的位置更是几乎难有空位。

  也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各大零售巨头早早便开始寻找新业态来拓展盈利点,纷纷将门店往“中小型”里做成为一大选择,沃尔玛的“惠选店”、乐购便捷店Express才成为这期间的产物。

  对于必须啃下的中小零售业态,零售业人士的建议是,突破在于应有更多创新经营模式出现,而业内也强调了规模的重要性。“中小零售业态店若没有达到连锁规模,很难与成熟便利店品牌和杂货店抗衡。”业界认为,乐购便捷店若想坚持下去,今后该在业态的定位以及在商品组合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

  “三四线租金等运营成本低,未来或是外资零售巨头小门店发展的方向。”品牌专家马瑞光则指出,三四线城市能降低成本,对于外资中小型超市新业态而言或是一条生路。

  不过,顾国建认为,虽然乐购、沃尔玛的坚持和试验都是对便利店、折扣店的多元化、多业态的战略的不放手,但前景却并不乐观,因为本土零售企业如上海华联、北京京客隆、超市发、华润万家最初拓展中国零售市场就是以中小超市门店开始,在社区和小门店运营上已积聚诸多经验和客源,比如同样试水中小超市新业态的华润万家,目前旗下的标准超市已达700多家。另外,还有定位高端的OLE、BLT等中小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VANGO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数量也达近100家门店。对于这些已遥遥领先的本土零售企业,外资零售巨头的后来发力也很难追赶。

  胡春才也判断,未来外资或将渐渐退出现有的中小零售门店的布局,因为本土的社区超市和夫妻杂货店反而有比较优势,因为其更灵活、不存在不适应消费者习惯的问题,并能以规模取胜。

  但是,在记者看来,本土零售商还不能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战略抱以轻视,外资零售巨头还是显示出越发灵活的中国战略。

  典型的是,在关闭了3家惠选折扣店后,沃尔玛的惠选品牌出现在江西赣州和湖南衡阳这样的三四线城市,面积也从200-300平方米的便利店规模扩大到了3000-8000平方米的中型超市(Discount Compact Hyper),定位也变成了“以低成本、低价格的经营策略占领消费活力在起步阶段的三四线城市”。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沃尔玛这类中型超市的价格目标要比竞争对手便宜5%以上,并以促销彩页上的商品带动更多销售。彩页商品销售额占全店销售20%左右,大大高于大卖场的比例;而在低成本投入下,沃尔玛还提出了高效率运作的要求。

  显然,沃尔玛认识到了,其在小型零售业态的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快速掉头,关闭小型折扣店,转而将“惠选店”定位为中型超市,并在商品方面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