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便利店微小而美好 扩容进行时(2)

时间:2012-08-02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服务胜于价格

  热腾腾的咖啡、半夜的小笼包、球赛散场后的一杯冰镇饮料、还有夜晚急需的一支药膏……这些就是你对便利店的印象吗?

  便利店能提供的,已经远不止于此。去过港台地区的人可能对7-Eleven便利店都有“温暖”的感觉。那个有着简洁店招的小店似乎无所不能,无论是深夜的一杯茶,或是凌晨就要出发的机票,都可以在100个平方不到的小店办到。而目前,省内不少便利店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记者日前走进位于舟山市人民南路上的“弘生百家”便利店,第一感觉是这像个“驿站”:八九个平方的“堂食区”摆放着4套桌椅,占掉了店面中心临街的位置,将近下午4点,两位顾客喝着饮料,有说有笑地打发时间。近200平米的店面,商品销售区只占到了十分之一的样子,倒是一个大型的服务台十分醒目:“服务台可以缴水电煤气费,订购车票、船票和飞机票,这边是买彩票的,那里是洗衣窗口……”据了解,“弘生百家”提供的服务有代售福利彩票、冲洗扩印、鲜花代购、蛋糕预订、快餐外送、复印传真等等28项服务,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全是日常生活所需。

  “弘生百家”是当地企业弘生集团积极寻求盈利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探索。“我们认为,未来的商业门类,要么做最大,要么就最小”,浙江弘生百家商贸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昆说,“我们做的其实是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中心,卖商品和卖服务现在是四六开。”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与超市相比,便利店在距离上更接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至10分钟便可到达。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3分钟。在即时消费中,消费者在意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的价格。因此,在这一轮的扩张中,记者发现,与超市死磕价格不同的是,对购物便利的追求决定了便利店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服务战胜价格”。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很多便利店将自己塑造成“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服务。杨冠美告诉记者,华润万家有在香港和深圳经营地铁便利店的成功经验,即将开业的便利店将充分考虑地铁消费者快速、便利、新鲜、安全的消费诉求,即食类推出种类繁多的包子、面包、现磨豆浆、现煮咖啡、关东煮、便当等,还将配置金融服务终端,代缴电话费、水电费,信用卡还款、余额查询,支付宝充值等各类生活服务。

  绍兴供销超市的便利店,则利用网点密集,开展“地毯式”的服务。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便利店工作人员在空闲时,会跑遍辐射范围内的小区和企业“混个脸熟”,随后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如电话预定、按不同需求单独进货配送等等。

  盈利仍有压力

  表面看起来,今年以来便利店品牌开始大举跑马圈地、甚至很多原本行外企业也开始凑热闹,实际上便利店生存状态是否如同看上去那么美呢?

  台湾媒体日前发布的半年批发、零售与餐饮数据显示,便利商店上半年营收达到1307亿元,首度超越百货公司的1296亿元,凸显小额消费当道。

  在国内进入不久的便利店业绩如何呢?“在浙江,目前只有一半便利店是盈利的。”王钧耀告诉记者,“便利店要扩张到一定规模才有可能盈利,而目前在省内,大部分便利店都还在扩张阶段。”

  付昆认为,便利店盈利至少需要3年,“公司创立2年多来,发展到80多家门店,去年的营业额接近2亿,基本持平。有了规模效应,预计到明年的四五月份开始盈利。”

  据了解,在一线城市的社区开一家便利店,投资成本将超过百万,除了装修、设备、备货之外,门店的租金是一笔长期的大投入。“便利店要度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培育期,这段时间就是个烧钱的过程。”王钧耀分析,这一轮扩张,不少具有实力的企业都加入进来,这对便利店的发展是个利好,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摊低成本、提高效益,便利店才能真正盈利。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现阶段便利店要实现真正意义的赢利仍存在压力,如果便利店的数量不够多,如果便利店的即食产品占比低于30%,代收代付业务不能真正突破,那么,便利店离成功真的还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