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8-02 08:15 来源:原创内容
核心商圈迎来低端业态“外迁潮”
记者注意到,今明两年开业的新购物中心,纷纷宣布其主力店是首次进入广州市较为新鲜的高端品牌,而不再是以往的广百、友谊、天河城“老三样”。“消费者对传统百货已经有疲劳感,新品牌进驻有利提升商圈活力。”邓国坚表示,发展商寄望用新元素、新品牌、新功能来增强吸客力,因此从起点就实现差异化经营。
而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则认为,新进的高端品牌进入广州首站瞄准核心商圈,正在推动广州商业格局的调整和变化。“今后几年,广州核心商圈的低端业态将迎来‘关闭潮’或者‘外迁潮’。” 彭强表示,一些承租能力较高的业态模式将大规模入驻,会促进原本已经白热化的核心商圈业态竞争升级。
而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天河商圈的老牌购物中心天河城和正佳,已向低端业态和传统服装品牌频频开刀。天河城撤离合作多年的万宁,腾出空间引进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后,近期在首层引入法国大牌纪梵希,以及Inditex集团旗下的高端设计师品牌Massimo Dutti,另外阿玛尼的休闲系列Armani Jeans、范思哲旗下的Versace Jeans、大S老公汪小菲拥有的俏江南餐厅进入广州的第一家分店也将进驻。而正佳广场近两年则在快时尚和餐饮大动干戈,引入快时尚INDITEX 集团旗下品牌,在此开出了广州首店。
黄文杰则表示,从目前来看,进入广州的新品牌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之前没有进入中国,但在国外已经运作多年,有品牌知名度、成熟机制和运营手段,例如日本高端超市美思佰乐,在日本已经扩展到600多家门店;另一种是为适应市场创立的新品牌,经营手法放首位,品牌影响力是其次,如大创10元生活馆,适应目前经济形势而进入广州。“与国内现有的大部分品牌相比,老佛爷百货、梅西百货等凭借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百年运营积累的经验,很容易让消费者接受,或成为核心商圈业态升级的接盘者。”黄文杰表示。
业界观点
多业态组合拳更保险
外资品牌越挫越勇、来势汹汹,但近期,太平洋百货败走北京、百佳高端超市TASTE撤离上海的消息也为业界敲响了警钟。“外资零售进入广州市场也并不容易,照搬国际惯例未必行得通,承担风险在所难免;必须研究本土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在业态和服务上有所创新。”第一商业网黄华军也表示,很多新鲜的高端品牌,消费者对其定位高低、价格和风格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认知;另外,能不能刮起流行风,还要看品牌规模和进驻商业地段。
黄文杰则表示,目前这些外资品牌进入的都是广州核心商圈,可与现有的人流形成共享,且可凭借品牌影响力获得较优惠的租赁条件,但由于需要一点时期的市场培育起,“实行多业态扩张,将高端超市或百货,购物中心、甚至是便利店、折扣店组成组合拳,实施差异化发展立足将更有保险。”
记者观察
中外零售业争夺战才刚开始
外资超市曾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全新的业态、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近20年来在中国市场快速开疆拓土,成为后来者观摩和模仿的对象。但高速扩张带来的隐患也在不断地显现,价格欺诈、食品安全、零供矛盾频频曝出,其形象逐渐从“神坛”坠落。另一方面,部分内资超市则一边引进国外管理人才一边培养本土人才,通过练好内功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与外资超市形成抗衡之势。
笔者认为,在国外零售市场疲软之际,此番外资超市集体调整在华策略,恐怕不会像以往那样“顺风顺水”。首先要遭遇本土区域零售巨头的阻击,也很难完全享受到当初进入中国时的“超国民待遇”;其次是外资超市当初签下的门店将到期,续租要面临高租金的成本压力;再加上中国各区域消费习惯不一,如何快速本土化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外资超市这两年不断曝出撤店风波就是证明。
此外,外资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内外夹击下,外资超市如何通过运营模式和管理服务的创新,在此轮扩张中下好这盘棋成为关键。或许广州的零售市场外资争抢地盘的大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