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8-09 15:46 来源:网络资源
歧视性营销策略
对不少中国的奢侈品爱好者来说,除了境内外价差,在华奢侈品“时差式”上新、限量难寻的营销策略,是他们难以在大陆购买奢侈品的主要阻力。
“比如,某大牌化妆品和知名插画师合作的限量系列,大陆地区比原产国的销售整整晚了一年,比台湾、香港的销售也迟到了半年。最郁闷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化妆品的‘芯子’获准销售,限量版的外壳却不能上市,原本这种圣诞限量、季节限量的产品买的就是个包装,这哪里还有购买的兴致?”上海白领郁林说。对这一品牌热衷的她“吃了一次亏”后,最终选择了每年限定推出时都请朋友从原产国带回或者找代购,尽管如此一来产品有时反而比国内专卖店的售价高,但郁林依然觉得“第一时间拥有比什么都重要”。
购买奢侈品后往往难以享受到“奢侈售后服务”,也让中国消费者如鲠在喉。调查发现,无论是皮具、配件还是化妆品、香水,消费者接触品牌的主要方式——专卖店或者专柜,大多并不提供真假鉴定服务。而品牌旗下的专属鉴定中心往往是“藏在深闺人未知”,即使是在中国区的官网上也没有公开的联系方式。
来自麦肯锡等多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均显示,过去几年间,二、三线城市奢侈品的扩张速度已经有超过一线城市的趋势。事实上,除了定位和销售策略有所不同的Chanel和Hermes,包括LV、Gucci的多数国际一线品牌加紧布局,通过下沉销售网络开拓新的赢利空间。然而,随着渠道下沉、二三线城市地产租金高昂和人力成本的上涨,现在不少品牌的旗舰店的吸金能力已不如以往。
另有分析认为,近期内需略显疲态和减缓的奢侈品消费也有一定联系,宏观经济不佳促使部分奢侈品消费者收缩了腰包。
与此同时,经纪公司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的分析师说,中国最近的反腐行动,可能加剧了奢侈品需求疲弱的状况。里昂证券截至6月份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中有约16%的人说,他们买的奢侈品是在业务往来中送礼用的。珠宝和手表,常与送礼分不开,其销售表现颇具代表性。据瑞银经济学家Silvia Liu说,5月份,香港手表和珠宝交易量比上年同期下滑3%,交易额仅增长3%。
此外,去年以来,多家国外奢侈品电商的网站相继进军中国,这些获得奢侈品牌正规授权的电商在打折季的促销幅度远超在国内的打折幅度,售价具有明显优势,加上上新品的速度有时也较快,对国内传统的专卖店渠道形成挑战。
小众品牌更“御寒”
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企业在华发展不仅需要实现销售渠道和理念的本土化,更要秉持全球一体化的营销、服务和售后政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署长贾沛年认为,和以前不同的是,亚太的奢侈品市场已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具竞争性,这就要求销售更多的本土化。比如,由于香港的奢侈品消费主要源于时间紧迫的外来游客,香港市场的奢侈品专卖店较全球各地,具有明显的旗舰店大型化、奢侈品品牌积聚化的特点,这点和大陆市场的奢侈品布局就有明显不同。
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也认为,随着中国奢侈品文化的成熟,越来越多消费者会减少奢侈品消费的品牌集中度,向更为高端的定制消费和更为小众的二线奢侈品扩展,这就要求品牌有所侧重,在渠道和理念上实现“本土化”,培养忠实客户群。
位于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创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此前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他相信,爱马仕、香奈儿等品牌在中国被认为更加高端小众,与博柏利、普拉达、路易威登等面向“盼富人群”的品牌相比,或许能更好抵御中国经济下行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