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如何触“电”成功 经历4个阶段(2)

时间:2012-08-13 08:13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传统企业“触电”经历了“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玩不起”四个阶段。传统家电零售巨头苏宁电器是近两年里出现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0年3月,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网购不同于实体店铺:没有产品、没有附加值;社会价值体现也不足,对就业的带动也不明显。“这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网购的发展具有局限性。虚拟网店想要取代实体店是不可能的,就算哪一天它代替了,代替也是它灭亡的开始,因为这意味着它违背了社会本来的商业价值。”


  但从2011年开始,苏宁电器开始大力投资做电商,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在线交易额至300亿的目标。根据苏宁电器的2012年1-6月财报,苏宁易购完成了52.8亿元(含税)销售额,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05.5%。


   然而,苏宁易购的系统很快就“跟不上”这种增长了。首先技术瓶颈让苏宁易购系统频频瘫痪。比如今年6月18号京东商城举行大促销期间,苏宁易购也推出了大促销,但它的系统出现了长时间瘫痪:商品页面打不开、无法支付、返券不成功等问题不断。在2011年底的促销中,京东商城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同时在线购物的用户太多而导致系统短暂瘫痪,但程度远不及苏宁易购。


  在技术问题外,苏宁易购“跟不上”还表现在在线业务中的用户体验问题。线上用户对消费体验的要求更高:这体现在从下单的流畅性、配送的速度、服务态度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2011年12月底苏宁易购图书大促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用户下单10本书,竟然出现了分6次才收到货。苏宁易购也承认,“作为新生业务”,苏宁易购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改进。
  

  在互联网领域,“先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优势。何况电子商务并不是搭一个网站、放几个商品烧钱、投广告这么简单的事情。


  电商企业表面看不过是一张网,其背后则是仓储物流、供应链体系以及客户服务体系三张大网的支撑。电子商务行业有句老话:电子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若没有“电子”,商务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对互联网用户体验不够重视甚至会直接导致转型失败。传统企业要把大量的各种资源“电子化”、并解决线上线下的利益冲突,就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以广百股份(002187.SZ)为例,其进入电子商务就要整合自己线下200家门店的10000多种商品。


  相较国外,中国企业的“触电”之路由于基础环境的恶劣而更加艰难。比如几乎所有的电商公司都在抱怨人才难找、团队难组。据招聘网站前程无忧预测,未来10年电商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左右;这个领域中有两年从业经验的人号称有百万年薪。这个困境更显像地体现在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缺乏,“从数据挖掘到仓储物流”电商企业都要自己做。这两年京东第三轮15亿美元投资几乎全部用于物流和技术研发,当当也在2010年斥资10亿元在华北、华南和华东新增三个物流基地。
  

  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预估,一家中国传统百货业进入电商的成本大约是3000万人民币左右。这仅仅是进入成本,还不包括其在拥有物流、供应商等方面的开支。这么大的投入所要面对的是盈利的遥遥无期。


  这迫使传统品牌商们更多的选择进入天猫(Tmall,阿里巴巴旗下的品牌电商平台)、京东商城等的开放平台、而不是自建电商;更多传统零售商则干脆放弃触电。这就是易积电器的机会,目前其服务的30多家品牌商,在过去三年里没有一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