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货三种自营模式谋转型 面临挑战多(2)

时间:2012-09-13 08:18  来源:网络资源

  挑战
  代理大品牌难控主导权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联营,百货业“二房东”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其构建的招商系统、运营管理、财务系统等已经成型,自营模式带来的将是系统性的变革。邓国坚指出,任何变革模式都有风险,百货转代理自营可从单个品类入手进行“实习演练”,另外要弱化原有的招商系统,强化以自营采购为基础的门店管理和考核机制;这方面可借鉴日本百货业,进行“自主编辑卖场”,在联营的基础上进行卖场的调整和布局,从而实现差异化经营。

  而直接代理品牌是实现自营模式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现有的商品流通体系之下,大多数品牌尤其是强势品牌都有一套非常独立的行销体系,目前六福在广东有320个代理商,若让百货公司代理买断且价格很低,势必打破原有的价格体系,经营风险在所难免。对此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代理成熟性品牌和成长性品牌,两者各有利弊。成熟性品牌在市场有一定知名度,消费者认可度高,稳定性强,代理风险会低些,但包括定价权在内的主导权难以把控;而相对较弱势的成长性品牌发展潜力大,利润空间也大,但需培育市场认可度。他建议,可首选相对弱势的品牌进行自营试水,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再逐渐地推广到其他品类,也可两种品牌按比例进行尝试,尽可能降低风险。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百货完全实行自营难以实现。“过去百货只有几千种上万种商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百货公司的职能仅仅是组货的作用,自营问题不大。但现在有几万种商品,几十万种商品,哪些好卖?哪些会滞销?很难判断,自营的风险要大得多。”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表示,买断自营还会产生库存、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基于多方面的因素,自营制很难成为百货业的主打。

  记者观察
  是时候“两条腿走路了”

  经历了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后,中国百货联营制走到了十字路口,尤其是近几年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百货业客流明显下降,上半年零售业业绩普遍惨淡,百货业回归自营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初之前,我国百货业完全是采用自营模式,当时国内物资短缺,还处于“卖方市场”,商场采购的商品根本不用担心卖不出去。9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日益丰富,百货业为了转嫁经营风险,开始尝试引进品牌进驻,自己只负责提供场地和服务,然后从交易额中拿回扣,逐渐演化为如今流行的联营模式,百货店逐渐变身为“二房东”。

  应该说,联营模式对百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而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联营模式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百货店、购物中心都倾向于引进市场成熟度高、效益好的品牌,导致百货千店一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租金、人员等经营成本大幅上涨,百货业利润越来越薄,再加上电商的冲击,百货业转型迫在眉睫。

  不过,百货业回归自营不能一蹴而就。由于二十多年“二房东”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百货业因此构建的管理流程、经营模式已经被反复执行,固化了。而采取一刀切买断自营,将会是系统性的变革,企业将面临重大风险,品牌、资金、经营能力等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百货业是时候要学会联营和自营并举,“两条腿走路”,不妨在部分品牌尝试自营,然后逐渐将自营比例提高,循序渐进地完成“华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