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9-13 08:21 来源:网络资源
应该说在这方面,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作出了表率。2009年年底,几乎是不约而同,两大家电连锁巨头都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只不过所采取的形势不太一样罢了。国美采取店中店的模式,而苏宁则以小面积的精品店在试水。不否认,截至目前,应该说尝试都不算成功,但两者都没放弃。尤其是苏宁,不仅在今年准备全面升级精品店模式,同时还推出了乐购仕等全自营的门店。甚至还将全自营模式纳入到了“新十年战略”当中。
苏宁、国美等大鳄也都只是在尝试,更何况众多中小零售商,更不敢冒这个险。一个小小的促销员问题都屡改不掉,更别说整个的盈利模式问题了。也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也难怪王府井(26.56,0.11,0.42%)百货高调宣布实行自采模式,结果也不得不从5%的小比例开始。
正如北京当代商城董事长金玉华所言,“若想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一定要改变联营模式,但随之也会带来经营风险的上升。”金玉华说,百货企业自营将面临着人员成本升高、财务成本上升、库房和配送成本增加以及货品积压等诸多风险,因此,企业在转变经营模式时一定要考虑风险问题。
金玉华认为,在百货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其实还是人才问题,尤其是培养买手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增添了企业转型的难度。
这些属于有了明确的方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或者说需要付出时间或者代价去做的事。而还有一些方向都还不明确的事,更是让企业彷徨、迷惑。
早在几年前,业界就都在探讨零售业“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尤其是针对区域性企业而言。而其中多元化发展和多业态组合的发展,似乎也成了区域性企业发展的模版。像武汉中百(6.82,0.02,0.29%)、湖南步步高(22.92,0.07,0.31%)、辽宁兴隆大家庭等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也曾专门论述零售业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并且多次强调多元化一定要立足本业。但事实上,从目前的多元化现象来看,进军商业地产面临困境,开发自有品牌也遭遇瓶颈,到底是走同业多元化还是异业多元化之路,是个问题。
另外,几年前,全球跨国巨头和全国性企业主要还是在一二线布局,三四线城市只是象征性的战略落子。而现在,一二线布局基本完毕,三四线则成了它们重点布局的区域。在总盘子有限的情况下,区域性企业,尤其是区域性龙头企业,除了还在考虑到底是同业还是异业多元化的同时,还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坚守还是异地扩张。
坚守,意味着有限的地盘和赤裸的竞争;异地扩张,可直到现在还鲜有成功的个案。相反武汉中百的重庆落子却成了一个尴尬的反面教材。尽管不能说失败,只是让好多原本想异地扩张的区域龙头心有余悸。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一直希望的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在短时间内恐怕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截至目前,中国年销售额过千亿的零售企业也只有4家。而真正尝试国际化发展的好像也只有苏宁和国美。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才能真正的“走出去”。这也刚好暗合了政府主管部门的发展思路。自2004年打造“流通国家队”以来,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直到“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也仍然延续了这一思路。但却遭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反对。政府的重心应在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上,而不是具体的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资源应该侧重在扶持中小企业以增加其活力,而不是强行捏合大型商业航母。
争论仍在继续,但零售行业及其企业却在饱受煎熬。原本就备受冷落、任其自生自灭的零售行业真的需要一个正确的指引、合理的环境和公平的政策。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