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先机优势渐失 中国零售业进入变盘前夜(2)

时间:2012-10-12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于是,当国内本土零售商复制出几乎如出一辙的“中国式沃尔玛”、“中国式家乐福”,甚至通过对外资的学习逐渐激发出自身的竞争优势,比外资做得更好,曾对外资零售企业趋之若鹜的中国消费者自然慢慢转向本土,外资超市的商品独有优势渐渐丧失。

  而传导到产业链方面的影响也开始呈现。供应商、地产商甚至地方政府开始拿苏宁、国美、华润、物美、百联、大商、永辉、步步高等本土零售龙头与外资做对比选择,此前对外资零售巨头的依赖度由此逐渐降低。

  这给外资零售商带来的是巨大的成本上涨压力。此前,由于外资零售巨头的强势,在与地产商洽谈进驻条件时,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一般都要求地产商给予极低的租金签下一般长达15年左右的长租约,更有若干地产商硬着头皮应承下来的苛刻附加条件。如此算下来,大部分在1995年前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商,如今都面临第一批商铺物业的到期。

  不难预料的是,中国地产商们面对十年间土地价格飙升数倍的现实以及外资的颓势逆转,显然难以再像此前那样给外资太多优惠,外资零售商必然面临巨幅上涨的成本压力。可以佐证的是,日前沃尔玛与大连万国购物广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商铺纠纷官司就是源于租约的苛刻,而日前乐购绍兴惟一一家门店关闭原因之一也是房租到期,业主提出的上涨租金超出乐购的预算。

  但租金成本巨幅上涨还不是惟一的忧患。也正是在后五年的这个时期,外资开始要为此前肆无忌惮的跑马圈地“买单”。

  至2005年外商在华设立独资商业企业完全放开之后,全球前50大零售集团已几乎全部登陆中国,但数据显示这些外资超市80%面临亏损。在2005年以前,在华外资零售企业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家乐福一家。而从2009年开始,由于片面追求门店数和大多数门店开到三四线城市,家乐福单店盈利能力和盈利门店也大幅下滑,到2010年家乐福单店销售和门店销售总额都连续被台资超市大润发超越。大润发虽是台资企业,属外资零售,但其黑马般的崛起并超越,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看来,更多是“中国人也能做好零售”的信心。

  屋漏偏遭连夜雨。业绩不济之下,一度在管理、质量、服务各方面堪称“领头羊”的外资零售巨头们更接连爆出愈来愈多的负面危机——比如家乐福违规开店,大打政策擦边球的众人皆知;一味以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却因卖场疏于管理造成重庆踩踏事故;沃尔玛过期食品、价格标签欺诈、绿色猪肉等各种为追求短期业绩的弄虚作假的恶劣行径被频频爆光;产业链上,家乐福、沃尔玛等更因将收取进场费、联营的运营模式带入中国而成为积蓄和恶化零供矛盾的祸首。

  与此同时,本土零售企业的崛起潜力以及频繁挖角并给予员工更高待遇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曾作为零售黄埔军校的外资零售商的人才团队构建遭遇不断地严重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