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2 08:14 来源:网络资源
本土零售商能否弯道超车
外资零售巨头的集体颓势,是否意味着本土零售商的机会?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消费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差异化、个性化、网购化的趋势到来,中国零售业跑马圈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已被阻断,零售业竞争向成本、服务、管理的转型变局时刻已经来临,中国零售业正处于变革调整、格局颠覆的前夜。
零售业界达成的共识是,在跑马圈地的第一阶段战斗基本结束后,本土零售商们至少还有三个新领域有机会实现本土零售业的“弯道超车”——一个是三四线市场区域为王,一个是中小零售业态深耕,第三则是电子商务的全新机会。
目前,外资零售商正遭遇“三四线陷阱”,但与此相比,本土零售商经过数年发展,却形成了在某一区域的强势地位。比如,物美在北京、百联在上海、华润万家在深圳、苏果超市在南京、永辉超市在福建、步步高超市在湖南、家家悦超市在山东,上述本土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能力都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外资超市。
更众所周知的是,在三四线城市,本土的零售商往往拥有更好的政府关系、客情资源,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甚至是非商业的手段来展开竞争。而与此相比,外资零售商却总是遭遇本土化难题。
但“三四线城市并没有如预期那么乐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专家表示,外资零售商2009年之后开始带着雄心壮志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在三四线市场开出大量的大卖场,但现在却发现,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不及一二线城市,消费习惯保守固化,以及三四线本土区域化零售龙头的狙击,这些新卖场盈利时间被拖长,如今大多数仍将处于长期不赚钱的亏损状态。
对于依赖中国新兴市场为增长引擎的外资零售商集团总部而言,这是难以承受的致命点。“欧美市场大卖场逐渐饱和且由于经济颓势而持续低迷,中国一直是家乐福、沃尔玛等最引以为傲的新兴市场和集团业绩增长的引擎,如今深陷三四线城市陷阱的现实无疑将影响其集团总部对中国的战略投入,从而形成盈利难的恶性循环。”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在标超、便利店、社区店等中小零售业态的深耕上,从家乐福的冠军超市、沃尔玛的“惠选店”到乐购便捷店Express,至今也未能成功复制出大卖场超市领域的顺风顺水,反而是关店、转型的水土不服。
包括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在内的零售业专家普遍认为,大卖场业态的跑马圈地已经到顶。
“目前超市大卖场的综合利润已下跌到5%至8%,外资凭借中国大型超市大卖场业态实现高速增长的盛宴已结束。”顾国建说,但近年来过度追求市场规模的外资零售商偏偏在经营模式上表现出了比较单一的特点,家乐福、大润发、乐购等无不是以大卖场为主,沃尔玛也是从两年前才开始扩张山姆会员店和中型超市等多业态的尝试。
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土零售企业如上海华联、北京京客隆、北京超市发、深圳华润万家、南京苏果超市、宁波三江购物等最初的拓展就是以中小超市门店开始,在社区和小门店运营上已积聚诸多经验和客源,对于这些已遥遥领先的本土零售企业,外资零售巨头的后来发力很难追赶。
关键还在于,就中小标超、便利店、社区店等业态而言,无论是商铺选址还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外资在中小零售门店的扩张上都难以再得到大卖场扩张时的制度红利以及非国民待遇优势,本土社区超市和夫妻杂货店反而因其更灵活、不存在不适应消费者习惯的问题等而更有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