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7 08:15 来源:网络资源
老王这几天有点烦,在深圳西武百货工作数年后却面临失业,“我年纪也不小了,学历又不高,在商场也就做做一线安保工作,现在深圳最后一家西武百货停业了,我也没有其他商场可以调剂,今后的一切又要从头来过了。”老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十一”黄金周前夕,知名的西武百货深圳店悄然落幕,连黄金周这个掘金商机都放弃了。与此同时,广百百货成都店也宣告停业。
不过,业内人士对这两则消息并不意外,因为这并非区域龙头百货企业在异地首次遭遇撤离尴尬。不少在本地经营不错的商家,一到异地开铺,都遇到种种困难,以至于不得不以关店或转让来“止血”,这背后既有“水土不服”的表面理由,也有与“地头蛇”暗战之痛。
异地扩张接连败北
“对百货企业来说,尤其是上市公司,他们需要规模,当一种模式在本地经营成功后,假如能在全国复制并带来利润,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营收,也是给股东和投资者的交代。由于中国百货业大多采用集中收银的联营扣点模式,因此货款基本上首先放入百货商口袋里,待账期到后才给予各个品牌商,所以这笔无息贷款也给百货商提供了向异地扩张的‘弹药’。‘做全国连锁百货企业’,曾经甚至到现在都是不少业者的口号。”研究零售业多年的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如此表示。
多年前,百联系以麾下公司为主体,与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北方市场;在上海市场经营得顺风顺水的太平洋百货也雄心勃勃地在北京、成都开店;而浙江百货巨头银泰百货则于数年前选址上海南站,宣告“杀入”上海滩;华南商业巨鳄广百百货则向繁华都市成都进军。
但是,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2年前,百联系关闭了位于东北的3家亏损门店,其后又索性将位于北京的20多家便利店全部关闭。经历种种异地扩张失败后,百联集团一度将战略调整为“专注长三角市场”发展。
太平洋百货则由于租约到期等理由,在去年下半年宣布关闭北京盈科店与五棵松店,以调整财务结构,这也标志着太平洋百货退出了北京市场;而银泰百货也在上海出师不利,上海首店尚未开业就已被出售,银泰仅以品牌输出的管理模式运作,且与在浙江的百货项目相比,上海南站店生意并不佳;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广百百货和西武百货分别败走成都与深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