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10-17 08:15 来源:网络资源
各种“水土不服”
区域龙头百货店在异地撤离,“水土不服”是最常见的一个解释。
“这是一个令业内都很头痛的问题,一种模式在本地试水成功,到了异地却不行。首先,商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位置。到异地开店,业者对当地的人脉、商圈的了解程度等都不如自家地盘熟悉。且进入异地市场时间相对当地业者较晚,在争夺物业方面,区域零售商通常会遭遇要么拿不到好位置,要么被当地业主抬高价格的窘境。”曾经遭遇过异地开店困局的一家外资百货业者何伟平(化名)告诉记者,比如广百百货成都店的位置就难以集中人流,而银泰百货上海南站店虽位于交通枢纽,但客流并不会长时间驻足,这些不佳商业位置在一开始就给日后的经营埋下隐患。
第二大水土不服体现在消费者终端,包括商品、定价和消费习惯等。
丁小姐在上海的香港广场负责经营管理,她到浙江、江苏等地考察项目后发现,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差异巨大。在上海,更多的消费者使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然而在浙江一些城市,消费者十分喜好以会员卡支付,有时甚至有客人一次性存入数万元。但这种巨额会员卡消费模式也意味着,假如其要到当地开店,则需配合开设符合当地习惯的卡类业务和细化管理。
第三大困扰业者的异地水土不服难题是模式。“很多在本地成功的业者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即将自家模式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异地,结果完全行不通。等失败后,业者才会发现这是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在扩张初期,似乎大家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周勇说。
香港著名的连卡佛以买手制著称,并为其带来巨大利润。于是连卡佛自信满满地将该模式拷贝到上海,但买手制大多涉及小众化、个性化的设计师服饰或国际款产品,对于当年的上海消费者来说,花不菲价格买一件非主流衣服并不值得,缺乏客源导致连卡佛业绩不佳,并最终折戟上海市场。
与连卡佛国际化模式相比,一些当地“土模式”反而更有杀伤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宁兴隆大家庭在当地的经营模式非常有趣,该商场的每个楼面都以开放式商铺甚至有些接近“摊位”方式销售,并鼓励营业员掌握一门技能,比如现场绑花式鞋带、教打围巾及领带等吸引顾客,其还将技能销售计入员工的升职考评中。这些看似很“土”的方法却在当地备受好评,这也使外来零售业者难以突破。因为一些大型连锁百货有自己的规定模式和员工考评,根本无法做到类似兴隆那样“灵活”的技能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