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立平:从日本零售趋势看我国的未来(2)

时间:2012-12-07 08:22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商界》:为什么7-11在中国不能像在日本那样呢?

  陈立平:这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址,中国的很多建筑是不允许动火的,所以没有办法在店内制作食物。同时,营业执照也是问题,如果想配备餐饮功能的话就不知道该办那种执照了,餐饮执照肯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法律。

  《中国商界》:现在我们人口发展的趋势对零售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陈立平:现在零售业针对的顾客群主要趋向两极,少子化和老龄化。首先,现在年轻人的购买力越来越强,对于家庭购物的影响力也在加大。零售商应当学会怎样与年轻人沟通,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需要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是很低智商的,就是以手机为中心。街上到处都是抱着手机低头的年轻人。对他们,你该怎么做?所以现在移动支付成为一种潮流。还有就是现在年轻人呈现一种小家庭化的趋势,多为两口、三口之家,不同于过去几代同堂的现象。所以现在很多卖场的大规格商品是卖不动的,而轻巧小规格的商品受到年轻人欢迎。

  《中国商界》:老龄化对零售业有什么影响呢?好像对社区商业的影响更大?

  陈立平:现在我国将要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这里意味着社区店要更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因为只有老年人是社区商业真正的顾客。现在的年轻上班族早上一睁眼就上班去了,晚上很晚才回来睡觉,对他们来说社区商业是不存在的,所以一个没有老年人的社区也就没有社区商业。

  《中国商界》:社区店针对老年顾客需要做些什么?商品的选择、摆放、还有店内的一些设施……

  陈立平:这需要认真研究中国老年人的人口特点。现在的空巢老人特别多,城市中的老年人多是子女成家后搬走单过,只剩两个老年人一起生活。这时对这种情况就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比如他们只有老两口,不想开火,你怎么和他们的餐桌接轨。其实这也是便利店和超市的区别,超市卖食材,便利店卖食物,一个是大米,一个卖米饭,超市只是距离家门口近,而便利店的“便利”则体现在即时性。而现在为老年人服务往往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比如白菜还是按一颗卖。家里只有两个老人一顿吃不了浪费了,所以人家不愿意买。你为什么不能半颗卖,甚至不能分成五份卖呢?这是便利店应该做到的。按现在的人口趋势,便利店是一种未来商店,前景大有可为。

  《中国商界》:我们国家的便利店是什么样的情况?

  陈立平:外资占压倒性优势。目前日资在这个领域基本处于无竞争状态。这也导致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多靠自己的感觉,其实这也是不利于他自身发展的。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产生差异化。现在已经进入了多姿多彩的专卖店时代,差异化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大卖场、百货、购物中心很难差异化,产能过剩造成过剩零售,不只是数量上的过剩,还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中国的大卖场是在模仿阶段就死了,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是未富先老,中国大卖场也就未老先衰了。所以要有长远目光来进行零售的业态创新,比如制造零售业。

  《中国商界》:您刚才提到制造零售业,这和制造零售业有什么区别?

  陈立平:零售制造业是指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种。区别就是零售商和制造商,由谁来整合供应链。零售的业态创新涉及到自营,自有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做制造零售业。自己策划,自己找代工,自己销售,做个性店。

  《中国商界》:其实不管是制造零售业还是制造零售业都是经营创新的趋势。

  陈立平:业态经营创新的特征首先是由传统的“集客”开始向建立顾客关系转变。具体来说就是从过去单纯依靠价格促销转为通过对顾客的识别,将有限的促销费用向固定顾客倾斜,以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和收益性。然后,由传统的“集货”开始向整合供应链转变。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下,由单纯的从制造商、批发商手中“集货”向流通、制造一体化的创造性流通转变,由一连串的简单交易向构建供应链的转变的经营创新和业态创新的关键。

  第三是低价格零售业的兴起。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日本第二次流通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整合制造—批发—零售各环节,通过上下游构筑的一体化新体系实现向顾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优衣库、大创百元店以及GMS的自有品牌开发等低价格零售业的兴起几乎都是遵循了这一基本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