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4-18 08:05 来源:网络资源
百货靠超市聚人气
已经开业两年半的圣熙8号购物中心有些冷清。这家由物美商业集团开出、定位中高端的购物中心在开业之初曾创下过日营业额200万元的业绩。但如今的圣熙8号,一层已经沦为打折卖场,靠出售库存货品拉拢人气。二层以上的商铺更是少有人光顾。“因为经常要到美廉美超市购物,所以偶尔也会到圣熙逛一下。”附近的一位消费者说。
位于酒仙桥,由京客隆经营的久隆百货就热闹很多。大众化的定位以及靠近社区的位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但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生代”王女士看来,久隆百货并不是她购物的首选。“这里的服装年龄定位有些断层,大部分专柜服装的款式偏老,其他的又是Only、艾格一类的年轻品牌,给老人和孩子买还是不错的。但要想买到既得体又时尚的品牌,还得到大商场。”相比之下,王女士更愿意到地下一层的京客隆超市购物,她认为,这家超市从卖场装修到商品种类,都要比其他门店上档次。
如果说上述两家百货还在勉强生存,那么位于学院路的华联商厦则显得格外没落。附近的居民小杜发现,最近这家华联商厦的一二层全部都关闭了,仅剩下三层的BHG生活超市还在正常运营。在他看来,一二层的关闭也在预料之中,因为平时就没有什么人在逛。
超市企业试水百货业态已不是新鲜事,京客隆、物美、北京华联、华冠等超市出身的企业旗下均有百货或购物中心在运营。其实在超市步入微利时代的大背景下,跨界百货本是提升盈利空间的一步棋。然而适用于超市经营的思维和方式却难在百货上灵验,相比老牌百货,超市系百货陷入了人气不足、成为附属品的尴尬。
毛利翻倍的跨界诱惑
超市系百货集体陷入业绩不佳的境地,甚至有业内人士声称国内超市做百货鲜有成功的。这不禁让人生问:超市为何不做好老本行,干吗非要跨界做百货?
“超市是零售业中的微利业态,进军百货是为了增值。”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刘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超市的平均毛利率在8%-10%,但百货的毛利率却有20%-22%。这意味与经营超市相比,做百货的毛利率几乎可以翻倍。
而且在超市陷入低价竞争、利润趋低的情况下,进军百货界也被认为是多业态经营、分散经营风险的一种做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曾在华冠超市旗下的华冠天地百货开业时表示,连锁企业在做大做强超市的基础上,围绕主业发展百货、商业地产等其他项目,是零售企业发展的新形式。“多元化已经成为零售业的趋势。”
IBM零售方面的一位高管也认为,超市和流行百货的消费者有较大程度的重叠,超市在一定程度上可带动百货销售。但关键在于定位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