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系百货陷业绩不佳尴尬 难逃同质化怪圈(2)

时间:2013-04-18 08:05  来源:网络资源

  超市思维玩不转百货

  在刘晖看来,超市的前期投入较少,养商期也较短,很多门店第一年就能做到盈利。然而百货却需要在装修和招商上花大功夫,养商期相对较长,属于“开业前几年不盈利,但后期会越来越赚钱”的业态。而超市做百货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超市急功近利的思维套用于百货。

  去年3月,在五部委重拳整顿零售企业渠道乱收费之时,物美集团在宁夏银川的新华百货100多家专柜却因不满连年看涨的销售保底和返点,选择了暂停营业。不少供应商抱怨物美将超市乱收费的坏习惯带到了百货。还有人透露,物美管理方自介入新华百货之后,更重视销售任务和提高返点,却不关注和研究顾客的年龄结构,节庆活动也单纯地以打折、促销为主。“百货与超市的销售策略差别很大,前者更强调对消费者的引导,是推销商品而不是简单地促销。”

  在零售界,衡量超市发展的指标更多的是连锁门店的规模,而百货却是看单店效益。超市的模式更容易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复制,但百货则本地化色彩更浓重一些。超市企业在跨界经营百货时,如果不留意这些差异,势必阻碍百货的发展。

  一位零售人士也指出,超市的核心是“平价和新鲜”,而百货的核心却是“购物氛围和体验”。相比之下,后者更难模仿。

  难逃同质化“百货怪圈”

  “纯百货企业其实现在也在走下坡,模式吸引力下滑、经营同质化、规模太小、缺乏休闲消费都是国内百货致命的缺点。”上海通略零售业顾问公司董事长沈建国认为,超市企业如果只看到百货业高毛利的表面,从而进入到同质化很严重的百货业,显然是毫无竞争力可言的。

  不仅如此,百货也因过度促销,仅专注于价格竞争,由此导致毛利率逐年下滑,从以前的20%-22%降到了现在的15%。“超市做百货如果无法创新,仍然以旧模式投入市场,是讨不到便宜的。”沈建国说。

  不仅如此,对于投资和沉淀资金庞大的购物中心,超市若不遵循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或没有上市融资的平台,也很难发展。去年区域性超市人人乐亏损近9000万元。今年1月,人人乐就对旗下购物中心做出了断臂举动。人人乐将其持有的全资子公司新余市大欢乐购物中心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按照协议约定的条件和条款转让给了华润集团旗下的洪客隆;而外资超市Tesco乐购也在去年对地产团队进行了大裁员,将地产业务归到超市业务旗下,重新将超市作为核心业务。其购物中心品牌“乐都汇”目前的开店数量不及预期的一半。

  “定位不明、招商渐处弱势地位,这也是购物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超市若不了解情况盲目进入,势必会栽跟头。”沈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