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经营电商 大商圈如何“减重”

时间:2013-05-21 08:20  来源:网络资源

  宗鹏想用一种固定模式去“定义”刚上线半年的电商网站“徐家汇商城”,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解读词汇。

  作为徐家汇商城的副总经理,宗鹏的工作是为上海的徐家汇商圈搭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这个时尚综合类的网络商城,背后依托的是上海徐家汇商城(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多家服务于徐家汇商圈的实体百货,包括汇金百货、港汇恒隆广场、 太平洋百货、上海第六百货、美罗城等。

  不难理解,电商的冲击与商业空间格局的演变,令传统百货公司腹背受敌。如今,顺势发展电商、寻求转型已是传统百货业的当务之急。

  而摆在徐家汇商城面前的,是如何避开单纯的线上零售,借鉴O2O模式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发挥线下商圈的客户体验和服务优势。这里面涉及到线上线下的商品和流量如何分配,以及相关的利益与资源如何协调,这些问题统统令徐家汇集团感到头疼。

  “传统企业的规划期一般是三到五年,但电商的规划期是半年。”他直言。但不间断的调整打法,能否令他实现“2013年全面完成O2O差异化布局,三到五年内突破10亿元”的目标,曾在报喜鸟电商担任高管的宗鹏自感压力不小。

  毕竟,电商行业已经过了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创业成功的年代。徐家汇商城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宗鹏所做的每一次尝试或变革,都或是打破传统企业转型电商“死亡论”的试金石。

  被分流的消费者

  2011年底,上海徐汇区国资委便开始对徐家汇商圈的电商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去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到了去年年底,徐家汇商城才正式上线。

  在前期的调研里,三个问题被经常提及:那些此前已经上线的百货商城,到底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如果徐家汇商圈自己做电子商务,它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在国外,这个领域有没有已经成功的范例?

  “就2011年来看,国内的百货电商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模式。”宗鹏说道。直至今天,无论是买手制的银泰网,还是捆绑了大量OK卡会员的百联E城,也都不是徐家汇商城可以模仿的对象。与其他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定位、营销的电商网站不同,徐家汇商城覆盖了整个商圈,其中包括不同的百货公司和Shopping Mall,“它们各自都是独自的利益主体,因此徐家汇商城是唯一一家由商圈概念来运作的电商平台。”

  讨论良久后,调研小组认为徐家汇商城最大的优势并不在货品本身,而是商圈长期形成的品牌影响力。毕竟,“线下的商品优势转移到线上,只能凝结为品牌的优势,”宗鹏称,“徐家汇三个字就很有价值,毕竟有那么大的商圈和上市公司。消费者看过实体店铺后,在线上购物就不会去怀疑商品的真假。”

  只是,强大的知名度并不能让徐家汇实体商圈在近年来避免受到冲击。这些冲击来自新兴业态的兴起与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社区商业与副中心的崛起也大量分流了传统商圈的人流。一个明显例子是,莘庄出现了由百盛带动的商圈,西郊出现了百联购物中心,还有诸如万达这样的社区购物广场,它们纷纷对传统商业中心造成了不小影响。尽管近几年徐家汇商圈的人流也在增长,但他们更多地被称为“流客”,即因为交通换乘原因才来徐家汇,并非真正来消费的人群。用宗鹏的话说,“如今的商圈正常情况下辐射的消费者在10公里内,超过这个范围,消费者就不会来了。”

  除了社区商业的分流,人们休闲方式的改变成了百货业下滑的另一重因素。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在闲暇时越来越倾向于和朋友聚会喝咖啡,而不是购物。过去,很多人觉得逛豪华百货店是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一种“享受”,但如今,越来越多人喜欢宅在家,看电影上网打发时间。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五六年都不会去百货店购买服装了”。

  从传统百货的业绩上,也不难发现这种变化。截至今年4月16日,包括徐家汇(002561)在内,72家商业百货上市公司中有46家发布了2012年年报,其中不乏苏宁云商、大商百货、重庆百货等行业巨头。这46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的净利润增速较2011年呈现不同程度下滑,1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出现同比下降。与此同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显示,近年来,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而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

  “中国的百货店大都集中在黄金地段,因此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涨得非常快,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租户身上。”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徐沪初指出,“一旦人流量和消费需求减少,百货公司对租户的议价能力就会降低,长此以往,这种传统的业态就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