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经营电商 大商圈如何“减重”(2)

时间:2013-05-21 08:20  来源:网络资源

  进一步说,电子商务只是一个导火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价值观的改变。这种大趋势下,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百货业到了“不得不变”的年代。

  在宗鹏的脑海里,徐家汇商城能借助已有的商圈知名度,通过电子商务的运作对传统商圈进行转型与改造——其中不仅包括利用网购平台抓增量的市场,也包括通过研究用户数据来推动线下商圈的调整与变革。

  宗鹏对徐家汇商城的定位是“小而精”,他十分清楚,在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电商网站没必要大量重复同样的款式——与之相反,网站上的品牌结构必须要很清晰,品牌数量要“适可而止”,让客户在筛选分类后,能够很快找到想要的商品。

  这种情况下,宗鹏并不打算将线下全部的400多个品牌照搬到线上,而是在每个类目下挑选不同定位、不同品牌和不同价位的商品进行组合。

  具体说来,徐家汇商城的招商采取的是“五三二”模式。”网站上50%的商品来自于线下百货内的品牌,另外50%的商品来自自主招商,其中30%的自主招商品牌是线下的传统品牌,另有20%的品牌来自一些互联网上起步的时尚设计师品牌。

  对此,齐家网CEO邓华金指出,线下百货运营了多年,其成本、价格与供应链都已经成型,实体商圈发展电子商务时,不能把线下门店看作是包袱,也不应仅仅把线下的产品搬到线上展示,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线下的传统优势,利用O2O模式让购物体验更加情景化、丰富化。

  左右互搏

  徐家汇商城上线半年来,让宗鹏感到意外的是,这种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竟然这么难。尽管电商平台的初衷是为线下的商圈“服务”,但百货公司似乎对此并不领情。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同一件事的认识都不一样,导致整合的难度很大。”宗鹏说道。一个明显例子是,百货公司常常觉得,电子商务把线下百货的生意都抢走了,既然是竞争关系,为什么要支持电商?

  又比如,百货公司往往拥有几万名VIP会员,一到节假日,商场便会发各种促销短信给会员——这些通常被视为“骚扰广告”的信息,营销效果并不好。如果百货能把VIP会员的资料分享给线上平台,由电商公司进行数据筛选和分析,再将这些会员的喜好回馈给线下百货,不失为一举两得的方法。但百货公司的思维是,这些都是我的核心会员,为什么要提供给电商?如果电商把这些会员都拉到线上购物,商场还怎么经营下去?

  这些都是让宗鹏颇为头疼的地方。也正因为此,徐家汇商城与线下百货目前大都采取“项目制”的合作方式。比如,线下的太平洋百货要举行特卖周,计划在八楼开辟一块空地进行打折甩卖;那么徐家汇商城会在网站上为这场促销活动做广告,并开辟专门的特卖周频道,与线下的特卖进行互动。

  宗鹏坦言,现阶段很多人感受不到电商的价值,因为很难证明线上能为线下贡献多少业绩。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价值都是以数字去衡量的,创造的销售额是一种价值,但推广品牌、完善服务却不算是价值。而在实际操作中,电商与实体商圈的经营者也很难分清用户的来源——线上的购买者很可能是由线下转化而来,线下的消费者也可能是看到电商平台上的广告而到实体店去购买。“退一步说,即便是要求电商立即创造销售额,线下商场也需要把资源先贡献出来,电商才能为线下带去客流。”

  值得一提的是,百货业转型之难除了既有经营模式的窠臼外,体制设计也是一大问题。许多传统百货采取的都是多元股份制,由职业经理人操盘,职业经理人的关注点往往聚焦在业绩和利润上。这种情况下,大家很难心平气和地规划长远的战略,进行亏损的尝试。就外部来看,目前尚未出现传统百货转型成功的案例,就内部而言,发展电商也是一门短期烧钱的生意——这些因素导致线下百货大多采取观望的态度,希望市场出现一种成熟模式后,再去投资电商。

  传统百货的股权结构与经营文化,似乎注定了很难去创新。但宗鹏发现的好消息是,经过大量磨合与沟通,线下百货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对此徐沪初指出,线上线下肯定会有渠道冲突,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某种程度上是恒定的,线上一旦发展起来,线下业务就会萎缩。这时,企业如何看待线上业务的价值,如何进行战略决策,就变得尤为重要。

  “当公司将各个渠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时候,它对每块业务的关注点就应该有所调整,”徐沪初称,“对于线下百货,管理层考核的不应该是每年的销售额增加多少,而是每年的销售额减少多少,同时利润率是否有所上升等等。”

  在他看来,传统百货经营电子商务,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电商平台更多承担了一种市场测试的功能,帮助管理层了解消费者的信息和行为;到了第二阶段,当各种尝试逐步成熟,电商平台承担了获取增量市场的职能,并将线上积累的客户经验反馈到线下,帮助线下商场做一些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到了第三阶段,线上业务已经成熟,电商与实体店都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定位,相互支持与互动。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探索与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