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洋超市为何“水土不服”?(2)

时间:2011-10-21 08:21  来源:网络资源

  问题二

  违法代价太小

  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不合格的产品为什么能进场,这其中流程设置是有问题的。”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认为,对于选择供应商,各大超市还是很花工夫把关的,“但是,由于国内的违法代价太小,而且检测力度不够,导致零售商存在侥幸心理,在商品质量把关方面不愿投入太多的人力财力。”黄华军指出。

  而相关超市的内部人士也向记者透露,超市的管理规章都相当到位,但是由于人手不够,实施起来并不那么理想,据介绍,超市对每一批进场的商品都会把关,最重点当然是最直接的关乎切身利益的数量,同时也会检查相关检测报告、商品质量以及包装标识,而对于后两者都是抽查,“每天收的货成千上万,不可能查得那么认真。”

  该人士还告诉记者,目前超市内的理货员大多是厂家派驻的,这些人员没有对这个货品进行卫生、包装的检查责任。而超市聘请的理货员,1—3个人负责一个区域,拿冷冻食品举例,会有超过300-500个单品,每个品类有50-100包,每天根本不可能检查那么多的内容。“就拿生产日期来说,检查侧重会不会过期,但至于有无篡改,并非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理货员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不可能查得这么细。”

  对此,黄华军认为,虽然件件检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超市可以一定程度地增加人手,抽检的密度和样品选择范围可以加大。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则认为,国际名店到中国出现内外差别,根源主要在于监管不严。高博轩说,其一是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对国际知名企业诸多优惠,甚至放松对其监管,使这些企业自恃拥有“特权”而肆意违规;其二是我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薄弱,对国际知名企业的盲目崇拜使其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国内外的差别。

  问题三

  超市太过强势

  供应商利润被压榨

  另一方面,就是上游供应商,为追求利润,冒险出售假货次品。“这与主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是有关系的,同时,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进场费普遍较高,这也是假货、次品较多的深层次原因。”黄华军指出。

  进场费这种模式是家乐福最先引进中国的,而家乐福也是被供应商公认为进场条件很苛刻的。而年初沃尔玛逐渐整合好又多之后,除保留该公司以往的低价采购模式,也继承了好又多收取通道费用模式,两种进场条件叠加,让供应商们大喊顶不住。

  而就拿生产日期一项来说,洋巨头们的条件相当苛刻。相关内部人士也向记者透露,目前食品流通领域比较通行的“行规”,是商家对包装食品剩余1/3保质期的拒收,剩余2/3保质期的食品,被纳入促销对象。而最终过期的商品,商家往往会退还厂家。比如,保质期一年的食品,过了7个月就开始促销,而过了10个月就可能开始退货了。这些都是商品进场前就谈好的条件。损失都由经销商或者厂家承担,这就导致了有部分经销商或小品牌的厂家会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减少损失。对此,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在流通领域推行格式化合同,禁止过期食品回流厂家,相关损失由超市、厂商共同承担。

  目前这些零售业巨头在中国多是亏损状态,但即使亏损,依然不改初衷,在中国加快“跑马圈地”式开店。“绿色猪肉事件只是个局部问题,可以追溯到其经营理念的执行层面。”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对记者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其过于强调本土化经营战略,在并不了解中国区域差别的基础上盲目扩张。黄国雄认为,目前沃尔玛可以适当地放缓扩张进程,完善在中国市场的配送体系,通过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来达到其“天天低价”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