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店生存状况堪忧 三种转型方式迎战“综合体时代”(2)

时间:2011-11-17 08:13  来源:网络资源

  在北京,目前坚持自持物业的百货店,如崇文门新世界百货、庄胜崇光百货都是体量庞大的百货业巨头。赛特集团日前也买下赛特奥莱所在的土地使用权。庄胜崇光百货总经理郑玮庆表示,定位于做“大百货”的庄胜崇光百货会坚持自持物业,但重心仍会放在零售经营领域。

  转变方式三:放弃联营模式

  适用类型:勇于创新的百货店

  郭增利认为,无论是进驻购物中心还是跨界商业地产,都是中国百货行业的“过渡性策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百货店应做出经营模式上的转变,不能死死守住联营模式不放。“由于联营模式的制约,国内百货店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在国外,百货店的两种形式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一是发展自有品牌,二是尝试"买手制"。这二者都是从根本上打破百货同质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国外,百货店建立自有品牌是普遍现象,如美国梅西百货自有品牌“American Rag”一直位列该百货店畅销排行榜。而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英国玛莎百货目前经营的商品中,有80%都在使用其在1928年创立的自有品牌“圣米高”。

  中国百货业虽然也做过一些自有品牌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北京主流百货店,如王府井、百盛、新世界等均没有自有品牌商品。有业内人士坦言,发展自有品牌意味着将现有供应链体系完全推翻,一旦自有品牌不被认可,几年来的经营都将化为零。

  人们熟知的两个百货业国际巨头巴黎老佛爷和连卡佛,都是“买手制”百货的个中翘楚,但却先后在中国市场遭遇水土不服。1997年,巴黎老佛爷百货首次进入北京就宣告折戟,低调关闭后退出亚洲市场。转眼15年后,西单大悦城对面的老佛爷百货即将于2013年开业,但其一改此前的“高端”姿态,改走大众化路线,也被认为是其针对中国制定的新策略。

  郭增利坦言,在国外高端百货极为盛行的“买手制”对于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而言难度极大。“中国企业间竞争激烈,贸然采取买手制的百货店很容易被联营模式击败,因此敢于尝试买手制的百货店,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实力和耐心。而从企业内部看来,买手制对买手的要求很高,在中国,具有国际水平的买手资源稀缺,在落地层面也有困难。”

  有能力把百货店从同质化中拯救出来的买手制经营模式,在中国尚无成功者。而买手制是否会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大放异彩,还需时间去证明。(来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