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3-20 08:06 来源:网络资源
作为外资零售企业培育出来的第一拨本土零售人才,在外资供职十多年的陈怡不曾想到,今天,她面临的任务是告诉本土零售企业如何拦住涌向外资的人才。
人力成本飙升的当下,零售人才的高流动性,几乎是内外资零售企业共有的痛点。
不过,这一次,中国三四线的“土狼们”似乎更加“伤不起”。
正如2005年前后,大量由外资零售培育出来的本土零售人才“出走”内资超市一样,如今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由内资“涌向”外资的这股人才逆流风潮,似乎正席卷而来。
自给自足?
历经家乐福、7-11、沃尔玛,从最初的采购员到全国品类总监,如果陈怡愿意,她的履历应该够资格写一本中国零售业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陈怡踏进零售业的1996年,正是外资零售企业开始以各种方式开始“涉足”中国零售市场的时间点。
1996年3月份,大学毕业从老家来到深圳的陈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过这份工作来得有点意料之外。
当时,家乐福在深圳的人才市场上招聘谈判员,没弄清楚谈判员是何物的陈怡就这么普遍撒网般的投了一份简历,几日后,陈怡得到了家乐福助理谈判员的职务。
从此,陈怡开始了家乐福谈判员(现称采购员)的工作,每天忙碌于做市场调查,找供应商,打电话约供应商见面和组织商品。
而和陈怡一样,作为零售“门外汉”被招揽进外资的不在少数。
1995年,大学外语系一毕业就加入家乐福的方进(化名),见证了家乐福华南区的从无到有。
“家乐福刚进来的时候,虽然拥有国外成功经验,但是当时在中国,一切都没有成形,很多东西都需要员工从头开始去做,当时包括中国区的商品结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制定。”方进回忆道。
在零售专家刘文烽看来,当时外资招聘的本土人才几乎都完全没有零售经验。
“外资品牌刚进驻中国的时候,在人才招聘上不得不面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毕竟,当时中国零售业刚起步,中国本土基本没有多少有经验的零售人才。”刘文烽补充道。
刘文烽的观点是,1995年~2005年期间,外资零售企业的确培养了大批本土零售人才,把这些门外汉培养成有经验的零售人才,外资零售企业一般需要2~3年。
不过,这些人在外资工作了三五年后,似乎就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抉择,继续熬或者离开。
贪心还是不甘心?
如今的陈怡已离开零售第一线,身为深圳唯实慧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零售培训师,同样作为外资零售企业的一手培养起来的本土零售人才,陈怡并不为外资的人才流失而“忧心忡忡”,即使是2005年前后,大量本土零售人才从外资离职的时间段。
在陈怡的理解中,即使在外资零售企业,本土人才流失堪称流水的兵,但很多外资零售企业的营盘却是铁打的。
“规范”在记者与陈怡的交流中被反复提及,在陈怡看来,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巨头刚进中国的5年~10年,跑马圈地般快速开店是当时的重点,很多规范、细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但2005年以后,随着管理精细化,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区的人才管理上都开始规范起来,这些企业基本都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和培训体系。
可惜,正是陈怡看中的“规范”二字,在2005年前后让家乐福失去了不少培养出来的本土人才。
据了解,2006年,在当时的中国区CEO罗国伟主导下,家乐福成立了CCU(城市采购中心),将原属门店的采购、订货、促销等权力统一回收到CCU层面,推行集权化管理。
在业内专家看来,家乐福CCU的成立某种意义上架空了店长的权力,与此同时,总部对店长的业绩考核依旧不变。
方进就是在家乐福开始不断“规范”、强化总部集权的时候选择离开的大军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