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应对危机 决战中央厨房(3)

时间:2012-07-17 08:25  来源:网络资源

  但是,另一个问题紧跟着就出现了。

  建还是不建,这是个问题

  如果保鲜成了大卖场关于中央厨房最纠结的问题。熟食类中的面点、蒸、炸、烤、煎、焗等制品,品类繁多不说,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在厨房里完成前期制作,包括清洗、切块、腌制、解冻等大部分步骤,把最后一步再留到店里。”这是都红晓提出的解决办法。

  “要想从中央厨房到大卖场再到消费者手中,让饼子、包子到消费者手中还有热乎劲儿并不难,但是鸡翅、烤鸭到消费者嘴里还能保持初炸后那种脆香吗?”河北惠友超市董事长张健对记者说,惠友超市的主食厨房都是在卖场内自建自营,没有建立中央厨房的打算。

  在河北保定惠友超市军校店,记者参观了其主食厨房。在这个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里,主食厨房被分成了3个区域,一个80平方米左右的面点类厨房,包括新鲜面条的制作、煎饼包子、饺子馅等半成品的初加工,厨房为回形结构,展示给消费者干净、卫生、新鲜的感觉;紧挨着的是一个小型回形厨房,主要售卖凉皮、凉面、卤肉、煎炸制品等直接入口的食品;第三个厨房则是柜台内的一个大开间,面积是前两个厨房面积之和,包括生鲜类、肉类等初级加工流程。据了解,这个大厨房同时可以给惠友自有的餐饮提供配料等。

  张健告诉记者,主食已经成了惠友超市的一大特色。尤其是过年时,惠友的大馒头经常被抢购一空,为此,每年要购买这种馒头时,消费者必须先排号拿号,然后凭号购买。

  “占比10%以上。”这是惠友超市一家大卖场的主食销售额占比。张健指出,目前主食厨房对惠友的贡献率很高,虽然一家门店的主食厨房设备设施的投资大概在300多万元,但零售企业一般轻易不敢冒中央厨房的险。“一旦做不好,不仅投入了场地、房租、人员、设备,如果没有特色,不能保鲜,主食则成了超市的鸡肋,没人买,又不能放弃。”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

  新闻1+1
  7-11的盒饭杀手

  “早上8点至9点,有带着睡意来买包子的,有意气风发来买‘好炖’的,当看到一拨接一拨的顾客端着热豆浆从7-11出去时,我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在北京海淀区某7-11便利店上班的小李说,自己需要每天早上6点前将店面准备工作做好。

  如果把7-11所坚持的24小时全天候营业时间拆分一下,不难发现,7-11的黄金时间是在白天的12个小时内,而黄金中的黄金,则是早午晚三个用餐时段。如果12点走进位于北京中关村商圈的一家7-11时,店内排队近30人,全部集中在快餐区和收银区,选购货架商品的顾客寥寥无几。

  “我们店员的数量是固定的,按理说,3人负责一个百平方米的小店也是可以应付的了。但每到午饭、晚饭时间,我们真的是分身乏术,两个收银台全部开启,3名店员悉数上阵,每个收银台前仍会堆积四五个人,所以只能聘请小时工来负责盛快餐。别看只是盛菜,他们也很辛苦。”

  据小李介绍,7-11聘请的小时工每天只在有快餐销售期间工作,一天加起来也不过4个小时,但却绝不亚于一个办公室员工一下午的工作量。

  “饭菜由配货中心送来原料,我们自己做;包子是半成品,我们自己蒸;豆浆、粥也是我们自己煮,最后一道工序出自我们之手,保证了顾客的食用卫生与安全。”

  据了解,7-11的快餐菜品,每周二更换一次,每顿供应八个菜。一般来说,菜品端上柜台半个小时左右就会见底,往往是刚把八个菜炒出来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只得再重新炒一轮新的,基本上每个菜都要炒上两三轮才行。即使这样,还是有许多顾客由于来晚了而买不到餐。

  按照7-11公开的数据,其在华门店52%的毛利由快餐贡献,而快餐的利润率高达60%以上。可以说,“盒饭”等快餐才是7-11称霸天下的“杀手之王”。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本土便利店一边大喊狼来了,一边却又对如此利润丰厚的业务视而不见。统一商超的一位负责人说,他最苦恼的事,是办食品卫生许可证太麻烦了。

  在中国,便利店的经营范围往往并不包括加热“鲜食”,例如加热盒饭。如果希望做这部分业务,那么就会需要上述的许可证。但这张办起来很麻烦的许可证,并不包含在店内“加工食品”的许可。

  而要得到这个许可,你可能又需要将经营范围扩大到“餐饮”,而更大的经营范围,往往会需要办更多的许可,以及交更多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