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27 15:17 来源:网络资源
7月20日,郑州,各大商圈百货店争相启动了“夏出清”促销大战。各商家之间,乃至同商家不同门店之间一波波折扣、返券、积分赠品攻势,针尖对麦芒。
与消费者的欢愉不同,相当数量的百货店店长心里却在“滴血”:因为,提前近两周操刀“夏出清”促销,即意味着自弃夏季消费品经营周期,将大量正常毛利商品转为促销品。同时,势必得罪部分供应商。
但放眼国内,河南零售业当下境遇只是一个缩影。
在经济低速运行周期,“舍毛利、换销量”,已是他们普选的“软着陆”对策;要过冬,冬会有多长,是他们面面相觑的问号;要转型,但如何转型,更是他们心中的纠结。
“难交卷”的半年报
7月20日,记者与三家外埠百货公司河南区负责人联络,均被告知“正在总部参加上半年经营总结会”。
这或是“无独有偶”,但至少他们头顶着同一片阴云,“经营效益远低于预期”。
“被总部申斥,是不能幸免了。但各省区负责人都在等着总部下调全年任务指标。”某百货公司河南区一负责人苦笑,在老板面前,他没有像一线城市“区总”那样哆嗦得厉害。因为,河南区至少保住了“正增长”。
上述人士另透露一个细节:由今年春节之后,二七商圈几个百货店高管的私下交流越发密切、融洽、有深度。同行关系的转暖,起因于大家碰到了同样的市场境遇。“上半年,谁把门店销售额做涨超10%、毛利润不降(均较去年同期),要么他是神,要么他做了‘注水猪’。大家心照不宣。”
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位同行的默认。甚至,连超市渠道亦在惺惺相惜。
如某内资连锁超市店长对上半年经营境遇总结了“三滑”:客流量直线下滑、销售额严重打滑、毛利润不能再滑。
相对称的案例是,上半年,郑州某超市曾策划了一次给力的大蒜促销活动,以求拉动客流、提升门店当月销售额。大蒜当时的市场正常售价在7元/斤,而该店促销价约2元/斤。活动后的盘点结果是,客流量同比提升了20%,销售额同比几乎“零增长”。
“放在往年,这家店的核心管理层或被总部直接‘开刀问斩’。但今年,就未必。”某外资超市河南区一高管称,6月末,该公司曾对市区成熟大卖场门店(经营3年以上)做了一次调研。所得结论是,上半年,销售额增长超5%、毛利润率下降小于3%的单店,理应被授勋。
但据记者了解,在今年年初,很多超市企业下达业绩预期,是成熟门店销售额与毛利润双向同比增长10%以上,经营周期小于2年的新店同比增长30%。
“这与实际状况严重脱轨。总部不修正考核指标,即是逼着门店向财报里‘注水’。”某超市店长透露,本月在公司内部工作会上,已有店长向总部摊牌,“销售额与毛利润率指标,只能完成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