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不尽人意 河南零售业如何转型过冬(2)

时间:2012-07-27 15:17  来源:网络资源

  较于传统型百货与超市业态,专业店类零售商的日子亦不算好过。

  与房地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零售商自然最苦。如苏宁电器的2012 年中报业绩预报,盈利17.32亿~19.8亿元,同比降两至三成,关店力度进一步加大。而在郑州市郑汴路东段的家居建材商品贸易集中区,多家市场的1、2层出现了批量待租空铺。而2011年下半年之前,这里曾是一铺难求。省内一知名壁纸经销商透露,最近半年,几家大型市场多次下调房租,仍旧难留小商户退却的脚步。

  烘焙店与茶店,是2011年最热门的投资热点。上年度,两类零售商的行业平均销售额、毛利润增长均在30%以上。如武汉仟吉烘焙、华祥苑茶店,曾一度创造业内新店高效拓展传奇。但在今年,两类零售商的团购业务拓展却遭遇寒风。甚至,听不到业内有一家新店开业庆典的消息。

  究竟何处吹冷风?

  河南零售商陷落的窘境,只是国内同行业的一个缩影。甚至从某种角度看,河南仍旧是幸运的。如前文一人士所称,至少它保住了“正增长”的形象。

  以区域板块角度看全国零售业上半年报,在北京,三成主要百货店的销售呈现负增长。其中,新光天地等高端卖场的销售增幅下滑明显。在上海,知名老字号上海第一百货淮海店变身宝马4S店。长三角连锁便利店巨头好德,借淡季调整已关闭数十家门店。在广州,奢侈品市场急速冷却,诸多国际知名大牌店内出现5~7折出售的商品。

  不仅如此,那些上年度在国内信马由缰、曾不可一世的上市公司,亦在今年威风扫地。

  比如永辉超市,曾一度博得中国版沃尔玛的赞誉。但今年中报预报披露的净利润下跌约30%。人人乐,上半年净利润亏损5500万元~6500万元。更有意思的是,武汉三大零售巨头中百、中商、鄂武商,将约10亿元闲置流资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试问,冷风从何而来?

  零售界对此的普遍共识,归咎于宏观经济增长放缓。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去年同期增长7.8%。这是近三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二次“破8”。其中,二季度GDP7.6%的增幅,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

  再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全国完成982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4%。而河南,完成5161.82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却同比回落约2%。

  “宏观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消费增速的确略显疲态。但这并不是零售企业出现‘报亏’的核心原因。”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河南总召集人谢涛认为,既要正视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更要关注零售企业“报亏”的细节。如在郑州,房租、人工等成本,持续数年攀升,对零售业已构成了根本性生存危机,拉长了新增门店养店周期与难度。

  这一说法,得到丹尼斯百货一高层人士的认同。但其的另一看法,电商行业对国内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革能力,亦是不容忽视的外部环境变化。如2009年之前,国内百货类网购消费,只有淘宝、当当、卓越在做非品牌类商品经营。而今,连京东、苏宁易购之类的家电类电商都已投身百货业经营。从黄金、奢侈品、名表,到马桶、厨卫家电、针头线脑,一应俱全。

  来自北京零售市场的半年报或是最佳注脚。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市传统零售实体店进店客流下降明显。网上商店却有不俗表现,零售额大幅增长六成以上,居18种零售业态之首。

  如是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压缩了传统零售业生存空间。那么,促使其内部量变的诱因,又是什么?

  郑州某超市店长的看法是,市场竞争主体数量激增,首当其冲。2009年~2011年,外埠零售商入豫数量激增,而市场既有零售商的新店拓展效率亦达到空前高潮。如大卖场,2009年之前,郑州城区多数单店销售辐射半径保持在2~3公里。如今,很多街区出现了门挨门、门对门的现象,被业界戏称为“决胜800米”。其次,传统零售企业“寅吃卯粮”的陋习不容忽视。“将影响发生在本年度却影响年度业绩指标的成本,顺推至次年”。周而复始,一旦遭遇消费市场趋冷,即将问题彻底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