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应对危机 劈开政策篱障(2)

时间:2012-08-08 08:05  来源:网络资源

  难以触摸的政策红利

  这两大利好消息,无疑让零售业的天空逐渐放晴。

  而新政策看上去很美,在执行过程中,却让零售商有点傻眼了。

  拿工商用电同价来说,由于实行峰谷电价,谷峰时间往往为7:00点至23:00,而这段时间恰好是零售企业的营业时间,用电量也最大,因此电费不降反升。在步步高实行工商电价同价后,一个月下来,不但没有电费成本降下来,反而上升了近百万元。而合肥一家零售企业也反映电费相比原来提高了大约25%。

  “工商用电同价时一定要将这一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否则企业成本反而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多。

  而零售企业最关注的统一纳税,即此次会议明确支持的“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在一些地方的执行也大打折扣,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执行。

  河北惠友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健在惊喜之后的无奈是这样的:“流通业连锁企业受政策支持和影响很大。听到国务院的《意见》出台当然是高兴。可是到了地方一执行就出现问题,税负减免只有蔬菜得以落实,其他大宗的商品如鸡蛋、肉类、水果等都没有落实,关于纳税方面,配送中心和门店还在重复纳税。”

  “不仅没有为企业减负,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流通成本。对于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乃至扩大内需、刺激消费都起到了负面作用。”一位零售从业者如此评价新政策。

  四川一家零售企业高管对记者表示,其实一个大卖场一般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一个月水电也就是十几万,就算电价下降,也节约不了多少钱。最突出的矛盾在于租金、人力成本增长和销售业绩的下降之间的矛盾。“零售业目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去刺激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的循环,尽管这种刺激是短暂性的。”不过上述高管认为,节流很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开源。所以政策是一方面,企业还是要自己反省,多研究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研究门店在市场的准确定位,才能内外双收。

  针对上述零售业在执行新政策时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黄国雄教授表示,“企业不要过于急躁,《意见》刚出来,大家都需要消化。毕竟这个政策是我国流通业一个新的起点,国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来重视,但得有一个调整的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还需要在实践中磨合。”

  也许,一切还需要等待。

  结语

  CPI在下滑,物价仍在上涨。制造业萧条了,零售业尤其是传统零售业还能撑多久?高速发展时代结束,零售业多年积弊浮出水面。

  本次系列报道“应对危机——我来了,你在哪?”历数了当下零售业所面临的最真实也最严峻的问题,租金、人力、水电、税费等各种成本都在飙升的当下,各零售企业是如何应对和自救的。

  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企业倾诉了具体的措施以及对政策的渴望和急切之心。

  从微观到宏观,零售业面临的形势均非常严峻,而政府如何帮其度过危机则成了本系列报道最终落脚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零售业究竟需要哪些方面的扶持也是系列报道的重点之一,希望引起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的重视。也祝福零售企业能够夯实基础,尽早走出危机!
  (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记者 赵晓娟)  

  新闻1+1
  中国需要一场流通革命

  收入分配严重不公,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欧美、日本中产阶级数量在急剧减少,提出要保护中产阶级,内需旺盛才能支持经济增长,中国也正在步入中产阶级时代。

  下一轮以建立成熟、高效、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一轮经济改革突破口还是流通,转型升级缓慢和内需推动乏力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两大关键因素,没有流通革命,激活内需和实现产业升级会非常困难。

  中国内需为什么难以激活?一方面是因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供给问题,大众消费者有钱且有购买意愿,但买不到想要的商品,流通业无法做到“追随消费者并将自身价值带给顾客”,没法提供满意的顾客体验。

  即使美国奥特莱斯卖的东西,杭州大厦仍买不到。欧美开发出来的新品一般都是先在当地售卖,然后再去其他国家售卖,从而延长新产品周期。

  中国流通革命的核心是批发革命,各种流通环节过多,分销体系滞后与产供销结构失衡;现有的税收、土地、用电、用工等政策和地区行政分割体制,严重阻碍了与现代大流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批发(分销)组织的形成。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现代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为生产企业的直销直供和零售商的直接订单、定点采购创造了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