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新兴业态受关注

时间:2012-09-18 08:19  来源:网络资源

    中国零售业曾以每年翻番的门店扩张速度开启中国零售业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并以此完成一线到二线城市的攻城略地。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下行,严峻的问题开始显现,新一轮扩张店铺开始暴露风险,增速放缓、坪效利润下滑的阴影越发浓重,在面对多重不确定性的中国经济困局前,过往依赖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中国零售业到底出路何在?

  零售业高速增长期渐去

  开店还是关店?这是中国零售行业在已规模扩张发展十多年后开始面临的一个艰难的抉择。

  和国外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密度相比,中国零售市场似乎有着无限的空间。随着国人收入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分析预测,到2015年,我国超市大卖场市场规模年复合成长率仍可达15%。以密度计,目前中国每百万人仅拥有两家大卖场,远低于韩国的8家以及法国的25家。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在国内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仍将重演上一轮的跑马圈地。以高鑫零售为例,到今年6月底,大润发和欧尚在三至五线城市开店数占71%,只有12%的门店开在一级城市,17%开在二级城市。

  广发证券商业零售行业首席分析师欧亚菲也认为,除了家电连锁业态外,各个零售业态基本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

  “在集中度很高的情况下,零售业扩张的竞争态势趋缓,转而逐步提升利润率水平,才意味着跑马圈地模式的终结。”欧亚菲说,但目前而言,国内大超市卖场、百货业的行业整合并没有到家电连锁比较集中的程度,还处在各路诸侯分割并行的竞争加剧阶段,没有任何一家拥有绝对称霸的市场份额。

  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零售业可能比较长期告别超高速增长的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零售业过去跑马圈地时代的终结。

  在中国零售业驰骋数十年的通用法则是,“网点、网点、网点”。“谁先占据最好的位置,谁就先占据了市场优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专家表示,但现在,新的消费业态的兴起开始打破传统店铺物理网络的布局,位置不再是惟一的先机要素,反而是单店效益和利润贡献。

  不过,两种不同观点有一个共性,即欧亚菲和赵萍都承认,中国零售业未来的增长趋势将不再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模式,而是由“跑马圈地”转向“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重。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跑马圈地”无疑是最黄金的发展战略,只要抓住了先发的机会,都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但在这种粗放的发展过程中,网点成为零售业惟一重要的竞争要素。但市场在变化,随着终端网点在一线城市的饱和,市场细分逐渐形成,“跑马圈地”为重心的发展战略应转向“精耕细作”。未来零售企业的战略应该一分为二一个负责“跑马圈地”,另外一个负责“精耕细作”。

  欧亚菲说,实际上早从2009年开始,超市行业就进入了竞争加剧阶段,未来行业胜出者取决于企业能否在供应链上取得竞争优势,在跑马圈地中能持续提升单店产出。

  “如今,零售业的扩张成本已经不堪重负。租金成本翻番、人力成本飙升、能源要素成本不断高企,零售业似乎再也复制不出2005年前后的好光景。”